书法艺术需要国学的滋养
“国学修养与书法•首届全国青年书法创作骨干高研班”是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与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承办的学习班,简称“国学班”,从2014年至今一共举办过四期,“国学班”学员构成了中书协青年书法骨干人才库,是我国书法的生力军和骨干力量,可以说是中书协培养书法人才的“最高学府”
“国学班”究竟学什么?
下面我们看看“国学班”学什么,这四届的基本课程都开设了《论语》、《大学》、《中庸》、《老子》、《庄子》等原典选读,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经典研究专家进行作深入讲解。看到了吧?就是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国学经典,并没有什么神秘的,都是儒家和道家的经典书目。
图:中华书局 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
而我们对于这些业余书法爱好者或在书法上还没有取得很大成绩的人来说,我们可以把这些书备在手边,枕边,或者没事的时候看看电子书。在大家练习赵孟頫小楷《道德经》或者是用《论语》、《大学》、《庄子》等书作为创作题材的时候,可以把文章好好研读一下,思考一下,这对我们的书法也是有促进作用的。记得陈海良老师说过一段话,大概意思是说:为什么古人写字写的好?因为他们对于书写的内容相当熟悉书或者写的就是自己的东西,他们是带着感情的;而今人不同,现在的人大多是在抄写前人的内容,对内容并不熟悉,那怎么可能比古人写的好?陈老师说话的很有道理,我们自己临帖或是创作,可能连字都认不全,更不要说理解内容。所以说,如果我们能够静下心来深入国学经典,增加文化底蕴,也许会对书法有一个新的认识。
什么人可以参加“国学班”?
这个“国学班”招生的起点很高,为什么这么说呢?从招生要求来看,即使是报名资格就把很多“书法人”挡在门外,首届和第二届“国学班”在招生简章中提出了两个报名资格。第一,在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历届展中获得一、二、三等奖或者优秀奖,注意了,不仅仅是入展就可以,而是要获奖;第二,如果你没有获奖,那么需要入展三次以上,你就可以报名。
第三届的招生简章修改为中国书法兰亭奖(获佳作奖)作者、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优秀作品作者,就是说单项展览入展已经没有报名资格了。
第四届“国学班”的招生条件做了调整,增加了理论作者参与,而前三届只是针对创作方面擅长的作者。创作类的申请条件为:中国书法兰亭奖获“创作奖”作者、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获“优秀作品”作者、全国青年书法篆刻展览获“优秀作品”作者,上述展览获奖或获得“优秀作品”1次即具备申报资格;单项展获奖或入选“优秀作品”2次以上者;上述展览未获奖、未获“优秀作品”但入展5次以上者。并且提高了培养扶持的力度,考核合格的学员,书协青年骨干人才库,择优参加展览、论坛、国际交流、教学、评审等活动。
图:第四届“国学班”开班仪式
熟悉国展的朋友们知道,每一个国展都是几万人参与(兰亭奖除外),而只有几百人可以入展,更不要说获奖了,很多人的投稿作品可能几秒钟就被拿下了,尽管是这样,但是入展一两次,也依然不具备报名资格,可见“国学班”门槛极高。
为什么搞书法还要学习国学?
很多学习书法的人也许弄不明白了,为什么学习书法还要学习国学?书法不就是把字写好了,有取法不就可以了吗?事实上书法远没有这么简单,从艺术角度来讲,书法是在视觉艺术上的延伸,需要技法来作为支撑,对于初学者来说,书法就是学习笔法、墨法、章法,最终实现临帖到创作的转换,可实际上,如果你进入到一个更高的阶段,你就会发现,书法人的文化底蕴有多么重要。如果你到达了这一阶段,你就不自觉的想去探究这个字的起源与演变过程,书法家的性格特征和经典法帖的历史故事。
图:甲骨文
我们可以用心感受一下,无论是从甲骨文、金文、石鼓文还是从大量出土的秦简、汉简可以看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经典记录在这些青铜、石头、竹简上,文字来传承国学,国学来滋养文字,而这些文字,我们都称之为书法艺术,书法俨然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说,书法和国学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中国这片传统文化的土壤在孕育和滋养书法,而国学就是这种文化的承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