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版《浙江禹迹图》编纂说明、《浙江禹迹图》出版说明、前言、后记与附录


禹风浩荡,遍行天下——数字版《浙江禹迹图》发布

近日,由浙江大学和绍兴市鉴湖研究会联合编制的数字版《浙江禹迹图》,已在学术地图发布平台(http://amap.zju.edu.cn)正式发布。这是一次文化学术和现代数字科技的完美融合,也是大禹文化研究和传播的创新之举。

2018年4月,由绍兴市委宣传部和绍兴市鉴湖研究会联合编制的《绍兴禹迹图》正式发布;2019年4月,又有绍兴市文广旅游局、绍兴市水利局联合主办,浙江大禹文化发展基金会、绍兴市鉴湖研究会、绍兴市大禹陵景区承办,绍兴市鉴湖研究会、绍兴市大禹陵景区等编制的《浙江禹迹图》,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发行。《浙江禹迹图》一经发布,先后受到多家媒体关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水利报、浙江日报、绍兴日报、杭州日报,澎湃新闻,人民网、中国水利网、浙江在线、新蓝网等媒体报道和转载,并迅速在国内外交流传播,受的学界广泛赞誉。四川省历史研究会会长,著名学者谭继和认为:“禹迹图是学术大案的基础,相信能解决大禹学案的许多争论问题”。

受主办单位的委托,2019年7月1日,绍兴市鉴湖研究会同浙江大学正式签订了关于数字版《浙江禹迹图》的科研合作项目,旨在通过现代科技将纸本的《浙江禹迹图》搬上学术地图发布平台,实现进一步扩大《浙江禹迹图》的研究成果,和充分利用现代化数字传播手段弘扬大禹文化的目的。

该学术地图发布平台(http://amap.zju.edu.cn),是2018年3月19日由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联合哈佛大学地理分析中心(The Center for Geographic Analysis, Harvard University)共同推出的一个线上学术地图平台。该平台具体由浙江大学"大数据+学术地图创新团队”负责实施。平台通过整合、利用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技术,并结合中国海量的文史数据,以展开数据库的建设和空间分布的可视化分析,从而实现GIS与人文学科学术研究的结合。

本次发布的数字版《浙江禹迹图》在原有纸版基础上,增添了更丰富的文字、图片,以更直观的形式呈现“浙江禹迹”与“防风遗址”等的内容和风貌。体现了图文并茂、视频可见;空间庞大、查阅便捷的特点。为保证图的精准与典范,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项目负责人徐永明教授亲自负责把关,绍兴市鉴湖研究会组织专家深入开展资料编审及再赴实地收集、补遗、完善。

“禹迹流芳千古,良图惠播九州”。数字版《浙江禹迹图》的成功发布,也为之后《中国禹迹图》及《亚州禹迹图》的计划编制打下了基础、积累了经验;开拓了平台、站位于新高地。

何俊杰任总编,邱志荣、张钧德、金小军任主编。


绍兴市鉴湖研究会

2019年8月5日



缵禹之绪弘扬光大——《浙江禹迹图》出版发行

继2018年《绍兴禹迹图》发布之后,在绍兴“2019年公祭大禹陵典礼”前夕,绍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绍兴市水利局联合主办的《浙江禹迹图》已由中国文史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并于4月2日上午,中共绍兴市委宣传部在浙江省政府新闻发布平台发布。   大禹是中华民族千古传颂的治水英雄,被尊为“绩奠九州垂万世,统承二帝首三王”的立国之祖。

大禹治水的核心价值是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大禹文化在浙江源远流长,影响深远。“大禹以其疏导洪患的卓越功勋而赢得后世景仰,其人其事其精神,展示了浙江的文化魅力,是浙江精神的重要渊源。”[1]    

宛委禹得天书,了溪毕功之地。史载大禹两上会稽山,一是治水成功后“上茅山,大会计,爵有德,封有功,更名茅山曰会稽”[2];“禹封泰山,禅会稽”[3]。二是“十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4]。于是有了华夏民族万世崇仰、祭祀绵延的大禹陵、庙。会稽禹庙,始于夏启;春秋越国,句践又在都城建“故禹宗庙”[5]。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上会稽,祭大禹,望于南海,而立石刻颂秦德”[6]。此为历史上第一次由皇帝亲临祭大禹,证明当时祭禹中心在会稽,还开创了国家大禹祭典最高礼仪。至于康熙泊舟、乾隆驻跸,亦是绍兴禹祀的一段佳话。1995年又恢复了中断60年的公祭大禹典礼。    

浙江是我国大禹文化保护、传承最好的区域之一。4000多年来,随着大禹治水精神的弘扬与实践,民间大禹信仰传播和影响,禹迹已遍布浙江大地,其主要内容有:祭祀、遗存、地名、碑记、工程、诗词、歌舞、戏剧等类,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深深扎根于浙江山水人文之中,是为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精神遗产和宝贵财富。    

2018年4月16日,《绍兴禹迹图》编制完成并发布[7],在我国传播广泛,学术界反响颇好,并交流到日本、韩国,以及台湾等地区。之后,应社会各界建议,浙江省人大又倡导并支持开展《浙江禹迹图》[8]编制,是为浙江文化事业又一创新和盛举,绍兴市有关单位和部门积极响应并承担主力任务,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省测绘资料档案馆、全省各地全力支持配合;我国著名水利史学者周魁一、谭徐明、张卫东等担任本图编制顾问,精心指导。    

根据言必有据的规范要求,本图主要资料来源为文献记载、历史地图、实地调查等,禹迹原则上以古代留存及古籍有记载者为准。为便于阅读和学术研究,图分别按全省11个地市、八大水系和地貌划分标注禹迹位置。    桃红柳绿,又到暮春三月季节。经同仁们近一年遍行浙江山水,研读古今文献,收集民间传说,请求方家指导,依靠集体智慧,《浙江禹迹图》编成。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一、正图。分前言、图、表、照片。为阅读方便,置书之外折页单列。

二、考释。是编著者长期研究与考证成果,图文并茂,分《浙江禹迹一览表》《浙江禹迹释文》;记有“浙江禹迹”209处,其中可分为自然实体类46处,祭祀类119处,人工建筑12处,歌舞类2处,地名类30处。同时,为体现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和尽可能还原历史背景,又收编“防风遗址”4处,“越地舜迹”37处,“浙江大禹同时代新石器文化遗址”30处等内容。

三、附录。收录浙江省人大代表、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倡导和支持本次寻考活动的“建议”和“通知”;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禹功之颂》;1995年记述祭禹活动及实践探索;4篇2018年大禹研究的最新理论、学术和考证文章;1935年所编《祀禹录》(节录)、及《越风》中《夏禹的神话》也编入于内。

何俊杰任本图编纂委员会主任,邱志荣、张钧德、金小军为主编;承办单位:浙江大禹文化发展基金会、绍兴市鉴湖研究会、绍兴市大禹陵景区;编制单位:绍兴市鉴湖研究会、绍兴市大禹陵景区。我国著名篆刻大师张国维先生为本图治印:“缵禹之绪”。

“稽山何巍巍,浙江水汤汤”。《浙江禹迹图》是我国第一张以省为单元,完备、系统编录大禹文化遗产的分布图,在大禹文化的研究、保护、传播、弘扬上都是一次重要的创新和示范。其问世,必将为中华历史展示璀璨文化,为世界文明增写光辉篇章。                                   

绍兴市鉴湖研究会

二0一九年四月

注释:

[1] 2006年3月28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习近平致信绍兴市公祭大禹陵活动,题为《祭禹陵,续文脉,明荣辱》,刊于2006年4月2日《绍兴日报》第一版。   

[2][5]《越绝书》卷八。    

[3]《管子·封禅书》。   

[4]《史记·夏本纪》。   

[6]《史记·秦始皇本纪》。    

[7] 2018年4月16日,由中共绍兴市委宣传部和绍兴市鉴湖研究会联合编制的《绍兴禹迹图》在绍兴“2018年公祭大禹陵典礼”新闻发布会上发布。  

[8] 2018年9月29日,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委员会《关于要求支持开展浙江省禹迹普查活动的通知》。




《浙江禹迹图》前言


大禹是中华民族千古传颂的治水英雄,被尊为“绩奠九州垂万世,统承二帝首三王”[1]的立国之祖。大禹治水的核心价值是人民利益高于一切。

大禹文化在浙江源远流长,影响深远。大禹以其疏导洪患的卓越功勋而赢得后世景仰,其人其事其精神,展示了浙江的文化魅力,是浙江精神的重要渊源。[2]宛委禹得天书,了溪毕功之地。史载大禹两上会稽山:一是治水成功后“上茅山,大会计,爵有德,封有功,更名茅山曰会稽”[3];“禹封泰山,禅会稽”[4]。二是“十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5]。于是有了中华民族万世崇仰、祭祀绵延的大禹陵、庙。会稽禹庙,始于夏启;春秋越国,句践又在都城建“故禹宗庙”[6]。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上会稽,祭大禹,望于南海,而立石刻颂秦德”[7]。此为历史上第一次由皇帝亲临祭大禹,证明当时祭禹中心在稽,还开创了国家大禹祭典最高礼仪。至于康熙泊舟、乾隆驻跸,亦是绍兴禹祀的一段佳话。1995年又恢复了中断60年的公祭大禹典礼。

浙江是我国大禹文化保护、传承最好的区域之一。4000多年来,随着大禹治水精神的弘扬与实践,民间大禹信仰传播和影响,禹迹已遍布浙江大地,其主要内容有:祭祀、遗存、地名、碑记、工程、诗词、歌舞、戏剧等类,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深深扎根于浙江山水人文之中,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精神遗产和宝贵财富。

2018年4月16日,《绍兴禹迹图》编制完成并发布[8],在我国传播广泛,学术界反响颇好,并交流到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之后,应社会各界建议,浙江省人大又倡导并支持开展《浙江禹迹图》[9]的编制,是浙江文化事业又一创新和盛举,绍兴市有关单位和部门积极响应并承担主力任务,全省各地则全力支持配合。

本图入选浙江省境内的禹迹共209处,分前言、正图、表格、照片等内容。根据言必有据的规范要求,主要资料来源为文献记载、历史地图、实地调查等,禹迹原则上以古代留存及古籍有记载者为准。为便于阅读和学术研究,图分别按全省11个地市、八大水系和地貌划分标注禹迹位置。为体现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和尽可能还原历史背景,凡防风氏遗迹4处,越地舜迹37处,及大禹治水同时期的文化遗址30处也一并收入其中。

“稽山何巍巍,浙江水汤汤”[10]。《浙江禹迹图》是我国第一张以省为单元,完备、系统编录大禹文化遗产的分布图,在大禹文化的研究、保护、传播、弘扬上都是一次重要的创新和示范。其问世,必将为中华历史展示璀璨文化,为世界文明增写光辉篇章。


二○一九年四月


注释:

[1 ] 嘉庆《山阴县志》卷首。

[ 2] 2006年3月28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习近平致信绍兴市公祭大禹陵活动,题为《祭禹陵,续文脉,明荣辱》,刊于2006年4月2日《绍兴日报》第一版。

[3 ]《越绝书》卷八。

[ 4]《管子·封禅书》。

[ 5]《史记·夏本纪》。

[6 ]《越绝书》卷八。

[ 7]《史记·秦始皇本纪》。

[ 8] 2018年4月16日由中共绍兴市委宣传部和绍兴市鉴湖研究会联合编制的《绍兴禹迹图》在绍兴“2018年公祭大禹陵典礼”新闻发布会上发布。

[9 ] 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委员会,《关于要求支持开展浙江省禹迹普查活动的通知》,2018年9月29日。

[ 10] 《陆放翁全集·剑南诗稿》卷六十五,中国书店1986年版,第908页。




《浙江禹迹图》后记


“禹徂会稽,爰朝群臣。不虔是讨,乃戮长人。玉匮表夏,玄石勒秦。”[1]大禹文化在浙江可谓源远流长。

2018年4月16日《绍兴禹迹图》发布,之后反响良好。有交流,有研究,有展示,有收藏,促进了大禹文化的弘扬与传播。大禹陵在绍兴,自然也是浙江的。钱塘江两岸4000多年来的文化发展,深深根植于大禹文化和越文化。除了正史、文献的记载,民间也广泛流传。读台州市黄岩区《一庙一故事》,[2]其中“北城大王庙”条中有故事:

据传方诸山(九峰)曾好发洪水,有东华帝君看到这里经常洪灾泛滥,心生慈悲,便派遣青樟童子去绍兴会稽山请水官大帝大禹安排平水大王周凯前往。经过平水大王周凯的治理之后,洪灾不再暴发,人们生活安定。为了纪念水官大帝大禹、平水大王周凯的功劳,当地民众在马鞍山上建立大王庙,供奉水官大帝大禹、平水大王周凯。

这说明我国的祭祀文化是有源头和活态的,寄托了民间对大禹的敬仰,对治水精神的传承,以及对平安幸福生活的祈求。

对中华文化、大禹文化、古越文化的热爱,是我们编著《浙江禹迹图》的主要原动力;有幸编制此图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殊荣,也是责任和义务。意义深远的禹迹寻考也得到了诸多的指导、支持和帮助,是为集体智慧的结晶。

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姒健敏高度重视大禹文化工作,浙江省人大教科文卫员会2018年9月29日发出《关于要求支持开展浙江省禹迹普查活动的通知》,起到重要的倡导和支持作用。

中共绍兴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绍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党委书记、局长何俊杰思路宏阔,远见卓识,从历史资源转化和文旅融合出发,有效组织起绍兴文化、文物、旅游、水利等政府部门以及浙江大禹文化发展基金会、绍兴市鉴湖研究会、绍兴大禹陵(会稽山)景区等单位及有关专家,综合所长,共同来做好禹迹图的编制。

周魁一先生是公认的我国水利史研究权威,为本图编制指明宏观方向和关键理念;谭徐明会长著有宏文《大禹陵的文化意义》[3],站位于学术文化新高地;至于张卫东先生文史鸿深,又精于文图校准,全程把关,深入细致,不可或缺。

浙江省测绘资料档案馆提供底图,浙江省水文局提供水系图,这是本图质量精准的基础保证。在此要感谢葛为燎、林键、俞锡根、劳国民等同人的鼎力相助。

要体现本书的综合性、学术性和权威性特点要求,在已有成果和掌握文献资料基础上,实地考察是为必不可少之基础。张钧德先生肩负现场寻考组长之职,风雨兼程,搜寻浙江禹迹。其间,陈永林理事长和王加兴先生参加了重要地段禹迹考察活动;张军主任、宋亚娜副主任为此调动资源,积极助推禹迹考察顺利进展;作为后起之秀的柳哲霖、金海娟和周丹烁诸同仁,在本次禹迹考察中也起到积极辅佐作用。

金小军先生业务精湛,认真负责,一直在为编图奔波努力,还在为数字化禹迹图编制尽早谋划运作;秦烨萍女士肩负绘图重任,精益求精,辛苦付出是为常态。至于张明祥先生,精于测绘编图,现场指导视作奉献。

好事多磨,众人相助。在禹迹图编制结尾阶段,正在为找不到嘉兴市禹迹而疑虑时,有幸得到了傅峥嵘先生的尽力帮助,不但及时联系嘉兴市文保所盛杰辉所长,终有所获,还提供了浙江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保存的数十处禹迹文字及照片。正是由于这些珍贵资料的充实,使本图(书)整体质量得到提升。

舟山市之禹迹遍访难寻,最后由徐玉红老师遍寻古籍,两处古迹,得来不易;之后,又由王建富、屠元磊两位老师提供舟山禹迹两处,算是寻考记述圆满收官。

还令我十分感激的是北京市文物事业管理局张国维先生欣然为本图篆刻主题印章“缵禹之绪”,其深厚功力为本图增辉,其奉献精神也使我感受到大师风采。

中国文史出版社王文运先生举重若轻,高效运作,使本书得以按时出版。

本书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一、正图。分前言、图、表、照片。为阅读方便,置书之外折页单列。

二、考释。是编著者长期研究与考证成果,图文并茂,分《浙江禹迹一览表》《〈浙江禹迹图〉考释》;其中又分“浙江禹迹”“越地舜迹”“浙江大禹治水前后时期新石器文化遗址”等内容。

三、附录。收录浙江省人大代表、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倡导和支持本次寻考活动的“建议”和“通知”;中国水利史研究会《禹功之颂》;1995年何俊杰记述祭禹活动及实践探索;4篇2018年大禹研究的最新理论、学术和考证成果;浙江越生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收藏着民国24年(1935)贺扬灵所编《祀禹录》版本,经同人提议,将有关大禹的内容收入其中;之前在阅读到黄萍荪主编《越风》中求幸福斋主《夏禹的神话》[4],感到虽以神话描述,却有史学基础与价值,于是也校注编录于内。

禹迹图编制后期,曾按计划组文史、地理、测绘、水利等方面专家评审,其意见中肯宝贵,多有采纳,增色禹迹,致以感谢。考证编撰禹迹,其核心要旨是理、传承大禹文化,辨析其传播的途径和形成过程,为开展多学科学术研究,科学认识大禹文化提供佐证,当然也是为了保护、弘扬、交流大禹文化。考察途中与各位学长和文史爱好者话说禹事,谈论越史,俯仰山水,坐看云起,是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不亦乐乎!

禹迹茫茫,山高水长;众人考证,文心独妙。寻迹不到之处有待后人探索,敬请识者见谅。

再之后,期待《中国禹迹图》集成。

感谢越生文化创意有限公司秦绍波、姚春梅、卜昌芸等的辛勤劳动,以及为此书默默无闻的奉献者。[5]

邱志荣

2019年4月于若耶溪畔


注释:

[1 ]晋郭璞《会稽山赞》,《嘉泰会稽志》卷二十。

[ 2]中共台州市黄岩区统战部,台州市黄岩区民族宗教事务局编,王康主编《一庙一故事》,2018年印刷,第69页。

[ 3]《中国水利》,2018年第23期,第15页。本书载录。

[ 4] 黄萍荪主编《越风》第四期,第九页。广陵书社影印出版2010年,第111~114页。

[ 5] 本书中照片摄影作者除注名之外,部分难以找到原出处,在此向作者表示感谢,并敬请谅解。



附  录


禹功之颂[1]

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


吾祖大禹,治水兴邦,肇始于西蜀岷山,毕功于会稽钱塘。平水土,江淮河汉得安澜;定九州,华夏文明绵祚长。伟哉夏禹,万世景仰。 今我同仁,拜谒先祖。悟其治水真谛,因势利导,天地人和;踵其道德品格,忘我无私,求实负责。稽山青青,鉴水流长;禹之精神,日月同光。

[1]2004年11月11日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2004年年会与会全体代表在绍兴大禹陵拜祭大禹,诵读《禹功之颂》。



成功的记录 ——’95浙江省暨绍兴市各界公祭大禹陵活动的启示

何俊杰

’95浙江省暨绍兴市各界公祭大禹陵于1995年4月20日至21日在绍兴隆重举行。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对大禹陵的首次公祭,它将以继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成功范例以及浓郁的民族气息、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在海内外所产生的巨大影响而载入史册。

一、活动概况

这次公祭活动是绍兴市委、市政府根据中央、省有关领导的指示和海内外各界人士的意愿,在广泛听取意见,反复论证的基础上,于1994年底正式提出举办的,并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肯定。绍兴市上下发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大禹精神,殚精竭虑,团结拼搏,精心组织实施,在短短四个月时间里,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了公祭活动所涉及到的禹陵维修、环境整治、经费筹措、礼仪典章、新闻宣传、文化活动、来宾邀请、经贸洽谈、后勤准备等大量筹备工作,保证公祭活动的如期顺利进行。

 ’95公祭大禹陵活动是一次缅怀民族先祖不朽伟绩,弘扬优秀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盛典。全国政协副主席钱正英、孙孚凌和中央有关部委、浙江省、绍兴市领导,各民主党派、各界群众代表及各省人士1000余人出席公祭典礼。绍兴旅港同乡会、台湾夏氏宗亲会、台北绍兴同乡联谊会等港、澳、台同胞和其他海外华侨华人,意大利、美国、韩国、波兰、印度等国家驻华外交官和日本、法国友人也专程前来参加公祭。公祭典礼由浙江省省长万学远担任主祭,绍兴市市长纪根立任司仪,绍兴市委书记鲁志强代表古城人民向大禹献上百年陈酿。典礼上,省委、省政府还举行了全省首届水利“大禹杯”竞赛活动颁奖仪式,《大禹颂》文艺晚会场面恢宏,气势磅薄,并通过卫星向海内外直播;大禹研究学术讨论会共有53位中外专家学者到会,收到论文50余篇;大禹陵风景区开发暨招商恳谈会,引起海内外各界人士对大禹陵风景区开发前景的关注;“大禹故地游”向中外宾客展示昔日大禹治水的主要舞台——古城绍兴秀美的风光和淳朴的风情;绍兴市区中兴路“庙会”等经贸活动也获得丰硕成果。5月15日,江泽民总书记又亲临大禹陵视察,高度评价了大禹、大禹精神及公祭大禹陵活动,回京后为大148浙江禹迹图禹陵牌坊题写了坊额,7月8日,绍兴市各界举行了隆重的江泽民总书记大禹陵牌坊题词揭幕仪式,为这次公祭活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二、启示

这次公祭活动,有力弘扬了优秀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传统,进行了一次形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极大地提高了绍兴市、浙江省在全国的知名度,让世界了解绍兴,让绍兴走向世界。活动同时还带给我们许多启示。

启示之一:“北有黄帝陵,南有大禹陵”并非只是喊响了一个口号,祭禹使绍兴旅游业的大发展获得了一个新的启动点。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绍兴,拥有众多的名胜古迹,被称作“没有围墙的博物馆”。然而,从旅游的角度看,这些名胜古迹构成的景点存在着“小、散、乏”的问题,制约了绍兴旅游业的发展。这次公祭活动,给绍兴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一个历史性的机遇。

通过公祭活动,加快了大禹陵风景区开发的步伐,使绍兴的旅游业进一步明确了发展总体思路,步人了大发展的轨道。公祭活动也是一次在较高层次上保护、开发、建设、利用大禹陵这一重要文化遗产的过程。这次因公祭活动需要,提前实施了对禹陵周围环境的整治,共投人近2000万元,新建、改造了广场、停车场、牌坊、围墙、厕所、道路等十多个项目,对禹陵内部进行了全面的维修,新添了铜钟、铜鼎、祭桌、大鼓等器具,大大改善、丰富了禹陵的景观,公祭活动又极大提高了再陵在海内外的知名度,从而使禹陵成为绍兴乃至浙江旅游举足轻的“拳头”项目。公祭前,大禹陵只是外地游客的选择景点,每年参观人数大约20万人次。公祭后,禹陵成了外地游客到绍兴必去的景点,每天参观人数二三千人,最多一天达到七千人。更具有意义的是,这次公祭,使人们重新认识了禹陵的地位和作用,喊响了“北有黄帝陵,南有大禹陵”的口号,并使之成为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共识。

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如果省内有关部门能审时度势,充分利用祭禹带来的效应,把大禹陵的保护、建设、开发和利用作为全省德育基地、旅游开发、文物保护的一项重点项目来抓,精心规划,集中财力,抓紧实施,加强宣传,将大大促进绍兴乃至全省旅游业的发展。

启示之二:“出让铭名权”,公祭活动探索了一条利用社会力量保护、建设、开发和利用优秀文化遗产的新路子。

浙江是文物之邦,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十分丰富,保护、利用这些文化遗产,资金短缺始终是困扰政府部门的一个头痛问题,节会经费财政也较难安排。这次公祭活动利用出让新建建筑物和祭器铭名权的方式,筹集到了大部分祭禹的直接活动经费,大大减轻了资金的压力。出让铭名权的牌坊、钟、鼎、祭桌、大鼓等成本不足50万元,出让收人达到297.7万元。如中国绍兴黄酒集团以100万元买下了大禹陵牌坊的铭名权;咸亨集团公司和杭州百大集团公司、杭百嘉兴购物中心联合出资50万元买下一只铜鼎铭名权;个体工商户谢治伟个人出资50万元,买下铜钟的铭名权,其间出现了几家单位和个人时争夺铭名权的情况,竞争的单位有本地的,也有外地的,国有企业,也有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并且通过这个方式还在全社会形成了大家都来关心,支持参与公祭活动的良好氛围。活动期间共收到全省人民和海内外同胞捐款90余万元,使公祭活动真正体现了一个“公”字,全然有别于以往搞社会公益活动靠领导出面,通过行政命令摊派。这种搞社会活动使单位和个人乐于掏钱、争着掏钱的方法,对今后开展类似活动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会稽山下同唱大禹纪念歌(摄影/高立洪)

启示之三:祭禹促进了绍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

一项成功的活动,它带来的效应和作用是多方面的。这次公祭大禹陵,不仅文化“戏”唱得如火如荼,而且经贸“戏”也唱得有声有色。历时10天的中兴路“庙会“共设摊位500个,被市内外企业认订一空,有近30万人次参加,商品总成交额达1536万元;市经贸部门和一些企业,利用祭禹期间海内外人士聚集绍兴之机,纷纷开展经贸洽谈,共谈成合资合作项目10余个,引进外资2.7亿元,不少企业抓住祭禹这个契机,大打“禹”字牌,共开发与“禹”字相关的产品十几个,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启示之四:财政参与公祭活动各项资金的事前、事中、事后监管,使资金发挥了较好效益。 从公祭活动方案的提出开始,财政就积极参与,除了及时到位启动资金和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外,更重要的是参与了社会资金、个人捐资的监管,财政局长任公祭活动资金筹集组组长,由于财政的介人,大大增强了捐资者对活动资金运用的可信度。公祭活动后,市委、市政府又组织财政、宣传部门对各项资金收支余情况进行审核,报领导审定后及时核销,使资金发挥了较好的效益。 (原载于1995年10月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旅游—财政理论与实践》文集)

启示之四:财政参与公祭活动各项资金的事前、事中、事后监管,使资金发挥了较好效益。

从公祭活动方案的提出开始,财政就积极参与,除了及时到位启动资金和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外,更重要的是参与了社会资金、个人捐资的监管,财政局长任公祭活动资金筹集组组长,由于财政的介人,大大增强了捐资者对活动资金运用的可信度。公祭活动后,市委、市政府又组织财政、宣传部门对各项资金收支余情况进行审核,报领导审定后及时核销,使资金发挥了较好的效益。

(原载于1995年10月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旅游—财政理论与实践》文集)



大禹陵的文化意义

谭徐明

会稽山麓的大禹陵,从始皇帝三十七年(前210)秦始皇东巡祭禹算起,至少有2000多年的历史。治水先祖大禹所终之地何以在远离华夏部族发祥地的中原?大禹治水是古史时代的传说,在没有文字记载的时代,口口相传的传说往往夹杂彼时或其后历史事件的累积,以及追记者的历史解读。大禹陵为我们留下的不仅是历史印迹,还有更深层次的文化价值。

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发现,距今7000年左右,在杭州湾以东滨海平原上的古越人已经拥有发达的稻作农业。河姆渡文明消失在大规模的海侵中。距今3000年至4000年间,正是远古史的传说时代,大洪水是当时中国不同部族的共同遭遇,在大禹治水同时期,东南沿海也有旷世洪水下的古越民族灾难。

古史的传说时代同样有古越人文明更替的历程。当海侵的洪水吞噬平原上越族部落家园时,古越人向浙东西部和东部会稽山、虞山、四明山山丘区迁徙。海退后,顽强越人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走出灾难的困境,开始了新的文明。

浙东沿海地区海退结束的时间发生在距今4000年前后,与华夏部族治水的年代基本同期。黄淮海平原与浙东平原的治水活动正好契合了华夏与古越文明更替的进程。成书于东汉(25—220)的《越绝书》记载了夏商至战国初期的古越历史,称大禹曾两次来越会诸侯,爵封功臣,最后葬于茅山。茅山因大禹的行迹而更名会稽山。春秋战国时期浙东地区大多古越人还在逐禽兽以给食,只有丘陵区有少数越人事农耕。海退后的浙东平原在咸潮往返的濡沼之地上经过开沟排水,逐渐成为可生长植物甚至可耕种的土地。此后越人或是来自中原的人将这一改变归为大禹治水后“地平天成”的功绩,遂将句践附会为禹的后裔、夏后帝少康的庶子。称大禹东巡至会稽驾崩,葬于会稽山,句践受封会稽为越王,以岁时祭祀禹。

有文字记载的越人部族兴修水利始于春秋晚期的越王句践。公元前496年,句践立国为第一代越王,越国都于山阴(今浙江绍兴)。在他统治下,越国水利建设成就卓著。公元前490年越国营建山阴城,次年大城建成。浙东平原江河大多为南北流向,为了打通山阴东西向的交通,句践开山阴水道以及吴塘、富中大塘、练塘等水利工程。这些大附 录151塘以堤为主,位于山原相接的山麓地带,抵挡咸潮,拦截溪流,形成带状水域。大塘经过整治,构成了以山阴为中心的东西南北相通的水路,是为后来浙东运河的前身。越王句践立国以来,大兴水利,发展农耕,使越国跻身诸侯强国之列。公元前474年越灭吴国,随即句践迁都琅邪(今山东胶南),企图问鼎中原。遗留在越国故土的越族部分南徙。公元前306年,越为楚所灭。始皇帝二十五年(前222)秦置会稽郡,郡治在吴,是吴国故都(今江苏苏州)所在。秦会稽郡辖春秋吴、越故地,直到东汉中期,吴郡从会稽郡析出,郡治移至山阴县(今浙江绍兴),领浙东15县。自句践徙越人北上后,浙东平原沉寂了500多年。直至东汉中期中央政府对越的经营才真正开始。东汉永和五年(140)会稽郡守马臻修鉴湖,浙东平原水利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逐渐成为东南经济中心。

越国与中原诸侯国首先发生联系是在春秋战国时越王句践时代(前496—前465)。自春秋末年句践据有浙东经营越国起,到秦统一六国后的始皇东巡,再至东汉会稽郡守马臻治越,以治水活动根植大一统的文化意识就成为历史的必然。今天浙东地区留下了许多舜、禹二帝的传说或神话的遗迹。据不完全统计,浙东地区分布有传说中的禹迹200余处。今绍兴县柯桥镇有禹会村,相传是大禹会诸侯之处。禹会诸侯于会稽,防风氏没有如约而至,禹诛防风氏以为戒鉴。绍兴县的型塘乡被认为是禹杀防风氏的地方。传说中的防风氏身长三丈,刑者不及其颈,筑高台以行刑,其地因名“刑塘”,后改称“型塘”。上虞县东北夏盖山麓有禹峰乡,号称大禹治水曾经驻跸于此。嵊州的禹溪村,传说是大禹治水的遗迹。这里原是沼泽,大禹在此开沟排水,“了溪”因而得名,后来这里形成村落,名“禹溪”。绍兴县禹陵乡有涂山村,是禹娶妻涂山氏的地方。绍兴县城东南的禹陵乡,是大禹死后的安葬之地,后绍兴官民以此山为神山。相传有神鸟春来为陵拔草,秋至啄去污秽,因此古代地方政府有深山严禁捕鸟的规定。这些遗迹及其故事与华夏、淮夷部族留在山东、安徽、河南的所谓禹迹大多一一相应。传说的雷同不是巧合,而是以治水兼并天下的历史。

距今4000年前大禹以治水为号召,率华夏部落联盟兼并诸夷蛮,治水平水土,分天下为九州。九州为最早的国家地理架构,这是夏之为中国开始。后世谓大禹治水所经为“禹迹”,反映了这一历史进程。战国秦汉间,禹迹先是以江、淮、河、济“四渎”险峻之处命名,如长江三峡,淮河涂山峡,黄河积石山、三门峡,济水源出的王屋山。魏晋南北朝之际,则随中原移民南迁,更多的禹迹表现为更多样的形式,如禹穴、禹石、禹陵出现于士族迁徙的目的地。宋元、明清之交,王朝更替动乱带来的移民大潮,又有更多的大禹庙出现在移民聚集兴起的村落、城镇中。

治水活动根植了中国一统国家的文化基因,自夏以来中国的历史不曾中断。崇拜大禹不仅是民族的文化认同,也成为战乱后从庙堂到民间凝聚力量的纽带,成为恢复农耕、重修水利国策的落脚点。自汉代以降,大禹陵成为国家礼制祀禹所在,奉中华先祖152浙江禹迹图禹以祭祀,两千年来不曾中断。会稽山先是指为禹穴所在,后其地修陵建庙。以会稽山之灵秀、庙宇之宏壮,大禹陵终为后世缅想前勋、共同崇仰之地,至于是否为禹的终了之地已不重要。

1934年,李仪祉先生率中国水利工程学会诸成员祭祀大禹于陵前。李仪祉先生后作《会稽大禹庙碑记》,记曰:“思天下大业,非一二人所可为力,必众擎乃易举。而此所谓众者,必有一致之目的,一贯之精神。群策群力,申于一涂,乃可有济。”其时,值黄河决溢于豫,苏浙遭遇大旱,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之前夜。李仪祉先生以大禹治水为号召,呼吁凝聚民族力量,共同面对自然灾害、抗击外敌侵略。民族团结、文化认同,这就是大禹陵屹立于会稽山麓、越之故地深远且厚重的文化意义。

绍兴大禹陵根植于历史的中国。稽山巍巍、浙水汤汤,禹之精神日月同辉。

谭徐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教授,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会长。

(此文刊于《中国水利》2018年第23期)


2004年11月11日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同仁在绍兴大禹陵拜祭大禹(前排左三为作者)



海侵对浙东文明发展影响探源

邱志荣

传统文献对浙东文明记载始于大禹治水时期,而现代历史地理和考古所取得的成果,把这一研究延伸到了第四纪更新世末期以来的 3 次海侵。由此,我们对彼时浙东自然环境演变、文明发展的认识有了新的飞跃。

一、海侵过程

从第四纪更新世末期以来,自然界经历了3次地理环境沧海桑田的剧烈变迁。

星轮虫海侵发生于距今10万年以前,海退则在7万年以前,这次海侵后,全球留存下来的地貌标志已经很少了。

假轮虫海侵发生于距今4万多年前,海退则始于距今约2.5万年。这次海退是全球性的,中国东部海岸后退约600km,东海中最后一道贝壳堤位于东海大陆架-155m,C14 测年为14780±700年前。 到了2.3万年前,东海岸后退到-136 m,即在今舟山群岛以东约 360 km 的海域中。今舟山群岛全处“内陆”,还形成宁绍平原和杭嘉湖平原以东一条东北—西南的弧形丘陵带,在丘陵带以东还有大片陆地。钱塘江河口约在今河口300km之外。


图1 假轮虫海侵


卷转虫海侵发生于距今1.2万年前后,海岸到达现水深-110m。距今1.1万年前后,上升到-60 m。在距今8000年前,海面上升到-5 m,舟山丘陵和大陆分离成为群岛。

而到距今7000~6000 年,这次海侵到达最高峰,东海海域内侵,今杭嘉湖平原西部和宁绍平原南部成为一片浅海。


图2  卷转虫海侵

海侵在距今 6000 年前到达高峰后,海面稳定了一段时期,随后发生海退。这其中海进海退或又几度发生。大约在距今 4000 年前后,海岸线推进到今萧山—柯桥—绍兴—上虞—余姚—句章—镇海一线。

二、海侵与文明进程

1.对聚落及农业发展影响

假轮虫海退,对宁绍平原等东部各地原始部落的繁衍发展有很大影响。在这片负山面海的宽广平原上,南有山林之饶,北有海洋之利,越族祖先正是在这种优越的自然环境中得以生存和发展。到了卷转虫海侵,自然环境渐进性恶化,越部族生存的土地面积大量缩减,人民纷纷迁移 , 其时是越族文明发展受阻或倒退时期。

海侵高峰过后越部族又开始有居民从会稽山内地逐年北移,加快在山麓冲积扇地带建设小型山塘,蓄淡灌溉,不断扩大垦殖。但海侵后的山会平原仍多为湖泊沼泽和咸潮出没之地,缺乏淡水资源,不利于平原生产、生活,越部族在中心活动区域仍主要从事迁徙农业和狩猎业,在会稽山地长达 3000 多年。越王句践即位于公元前 496 年,越部族的生产活动中心从南部山区进入了山北的一系列山麓冲积扇地段。

2. 考古发掘遗址的证明

在本区域现代考古发现的古遗址中,海侵留下的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印证大量存在。

(1)小黄山文化遗址

该遗址位于绍兴市嵊州甘霖镇小黄山,属曹娥江上游长乐江宽广的河谷平原地带,距今约 10000~8000年,当时的原始先民过着以采集、狩猎为主的定居生活。从发现的稻属植物看,其时已开始栽培或利用水稻。水稻生产必须有良好的水利灌溉,说明这里的河网水系十分发达,史前农业文明已经显示。

(2)跨湖桥文化遗址

遗址位于杭州市萧山区湘湖村的湘湖之滨,距今约 8000~7000 年。其中发现了一条独木舟,堪称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且最长的独木舟出土文物。遗址中发现的石器锛的一个很重要的用处被认为是挖制独木舟,也有研究认为这是“海洋文化的代表性器物之一”。

(3)河姆渡文化遗址

遗址地处余姚市罗江地势低洼地带。根据考证,7000年前的河姆渡地区属丘陵山地与沼泽平原交接地带,此遗址应是第3次海侵高峰时,越人流散南撤过程中最后一处居住点。遗址附近不但有大片淡水湖塘、沼泽平原,而且距离河口海岸也并不太远。其主要的文化遗存有稻谷与农灌、海塘、造船及航运,还发现了木结构的水井遗迹、多处木构干栏式建筑遗迹。遗址出土一件“双鸟朝阳”纹象牙雕刻蝶形器,堪称精美艺术作品和鸟图腾代表。

(4)良渚文化遗址

位于杭州市余杭区良渚、瓶窑两镇街地域内,总面积42km2,距今约5300~4200年。良渚文化遗址虽在钱塘江北岸,但其地与海侵越人迁徙有关,同是大越治水,与南岸遗址可互为印证。遗址区以莫角山为中心,包括有古城、墓葬、祭坛、村落、防御工程、礼制地、水利设施、码头、航运设施、作坊等建筑类型,其体量和内容彰显了史前高度发达的社会文明程度。

良渚文化遗址中的山地(上坝)—山麓(下坝)—平原(城墙与城河等)水利工程的建设与变化发展,遵循着自然演变和人类适应与改造自然的规律。良渚古城墙有防洪、挡潮、防卫等作用。此外古城还有环城河、城内河道、水城门等水系和设施,可用于航运,还发展出了人工运河。


图3  良渚遗址水利工程分布图

三、海侵与大禹文化

1.浙东大禹文化

据《越绝书》记载,大禹曾两次来越。第一次是治水,第二次是来巡视,病逝并埋葬于会稽山。大禹在宛委山取得治理洪水方略,禹穴、贺知章碑等遗存尚在。

绍兴、上虞、萧山、余姚等地有多处与大禹传说相关地名,这些故迹绝大部分位于会稽山南部地区的山麓地带。2018年4月16日绍兴市发布的《绍兴禹迹图》显示,共有大禹遗迹128处。

会稽大禹陵、大禹庙有着独特的地位。李仪祉说:“盖九州之中,禹之迹无弗在也,禹之庙亦无弗有也。而论山川之灵秀,殿宇之宏壮,则当以会稽为最。”祭禹之典,传说发端于夏王启。祭禹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有多种形式。其一为皇帝御祭。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上会稽,祭大禹,望于南海,而立石刻颂秦德”,此为历史上第一次由皇帝亲临会稽祭大禹,开创大禹祭典最高礼仪。康熙二十八年(1689),康熙于二月十四祭大禹陵。乾隆十六年(1751),乾隆于三月初八祭大禹陵。此外,又有皇帝遣使祭,地方公祭、民祭等。2006年5月,“大禹祭典”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4月20日,文化部与浙江省政府共同主办公祭大禹陵典礼,祭禹典礼成为国家级祭祀活动。

2. 大禹传说与海侵关联

(1)海侵促成了浙东沧海桑田演变

大禹治水年代与卷转虫海退结束在同一时期。距今约 4000 年前的宁绍平原是海侵过后的一片浅海或沼泽之地,在当时的生产力和特定的地理条件下,人类没有能力较大范围地改造这一自然环境。有记考,约 2500 年前,越部族开始较大规模地开发山会平原,兴修水利。但促成宁绍平原由浅海变为咸潮直薄的沼泽之地,并逐渐具备开发条

件的根本原因是第四纪的自然循环,即气候由暖变冷、出现海退所致。

(2)海侵形成神话传说的普遍性

世界上凡是遭遇卷转虫海侵之地,都会流传一些与大洪水有关的神话故事。当越民族在会稽山上俯视以往这片茫茫大海逐渐变为沼泽地时,他们在思索是何种神力造成了这一改变。由于人们无法解释海退的自然现象,必然会将此变迁归属为越人心中的神明,即“大禹治水,地平天成”。无独有偶,广西武宣就产生了大洪水时“盘古开天地,芝妹造人民”传说 ;《旧约·圣经·创世纪》也产生了著名的诺亚造方舟的故事。所不同的是大禹带领民众治水,成功后建立起了国家政权;诺亚则是躲避洪水,独善其身。

(3)大禹治水对越地深远影响

大禹的传说在古越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尤其是“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治水献身精神,世世代代传为美谈。宁绍平原既是这个传说的发源地,也是受惠者。卷转虫海侵以后,这一大片泥泞的沼泽地确实是用大禹治水(即疏导)的方法,整治为一片富庶的鱼米之乡。同时,大禹爱国的精神,也激励和影响着浙东历代名士精忠报国。

四、结论

其一,海侵不但使浙东自然环境产生了沧海桑田的巨大影响,而且对这里史前人类文明发展有着决定兴衰的作用。其二,浙东产生的大禹文化传说与卷转虫海侵有直接关联,并且对浙东文明,尤其对这里人们的水患意识和治水活动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三,以科学精神和求实的态度进一步深入研究江河历史变迁,对探索人类文明的活动形态、系统构成、演变发展、承传关系等有着重大意义。

邱志荣:《绍兴市水利志》主编,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华水文化专家委员会专家,绍兴市鉴湖研究会会长。

(此文刊于《中国水利》2018 年第 23 期)




《绍兴禹迹图》正面


《绍兴禹迹图》背面




《浙江禹迹图》正面



《浙江禹迹图》背面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2,080评论 6 493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0,422评论 3 385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7,630评论 0 34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6,554评论 1 284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5,662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9,856评论 1 290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014评论 3 408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752评论 0 26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212评论 1 303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541评论 2 32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687评论 1 34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347评论 4 331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973评论 3 315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777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006评论 1 266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406评论 2 360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576评论 2 349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这个读书方法,可能会颠覆你对读书以往的认知|开卷 或许读书已经成为你的一种生活方式,在读书中也构建了一个属于自己的...
    yuqifuli阅读 5,478评论 3 13
  • 晚上留下了几个学生在教室补课堂作业,其他人一节课写三样作业,这几位三节课一样都没完成,拖拉的程度不是一般严重。 几...
    敏敏很快乐阅读 244评论 0 1
  • 一辆车,两个人,一人乐,一人悲。 一条路,两侧边,一侧黑,一侧墓。 一棵树,两落叶,一片绿,一片黄。 一双眼,两行...
    梦马映象阅读 330评论 13 15
  • 最近在看《我们这一天》(《This is us》)。这部美剧在一片勾心斗角用力过猛的剧集当中,算是一股清流。关键是...
    进击的蟋蟀阅读 832评论 1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