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有“第六感”?你这是瞎扯的吧?Hold on, hold on...别急着反驳我,我这样说是有根据的。
在讲“第六感”之前,我先分享个小故事
:第二次世界大战大战,德国入侵英国,对英国本土进行猛烈的空袭,时任首相丘吉尔经常在夜晚坐车前往防空阵地视察。
一天晚上,他视察完以后准备上车离开,当助手准备为他打开车门的时候,丘吉尔却绕到了汽车的另一边上了车。不一会一个炸弹从天而降,在助手开门的附近爆炸,差点把车掀翻,如果当时丘吉尔从那扇门上车,可能就会丧命。
事后,他妻子问为什么要换到另外一边坐,丘吉尔说:当我刚要上车的时候,有个声音跟我说停下,然后我就照办了。
听到这里是不是有点感觉了,如果还不能相信,我再给你讲个故事。
林肯的朋友曾经给他推荐一位阁员,等见过面后,林肯却没有任用他。朋友问他原因,林肯说:“我不太喜欢他的长相”。朋友说:“你怎么以貌取人啊?这也太苛刻了”。林肯回答道:“不,一个人过了40岁就应该为自己的面孔负责”
怎么样?两个赫赫有名的大人物也会用“第六感”做事,你确定不深入了解下“第六感”的相关知识吗?
人类在工作和生活中,大部分比拼的是脑力思维,即用理性处世,但很少有人知道,我们身体里还有一个更高级的系统或者说是“第六感”,若能善用,成就非凡。
前边我们提到过意识分层,人的分为意识和潜意识,周岭老师把理性表述为意识,把感性表述为潜意识。
潜意识没有思维,只关心眼前的事物,喜欢即刻、确定、简单、舒适,同时它的处理速度极快,至少1100万秒/次,能够敏锐的感知很多不易察觉的信息。
而人的意识,即我们的理性思考,处理信息的速度只有40秒/次,跟潜意识比起来就是步行和坐火箭的差距了。
处理速度巨大的差异决定了,当我们的潜意识处理完一条信息,我们的意识处理信息的进度条才走了二十七万分之一。
由此可见,很多信息我们的潜意识早就察觉到了,但我们的意识仍一无所知。我们今天要讲的的“第六感”指的就是我们的潜意识。
说到潜意识,除了前面提到的两位名人,其实很多高手都是通过“第六感”来做选择,然后再用理性能力做思考。如果潜意识能为我所用,或许我们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尤其是在学习和成长方面。
这时候会有同学问了,那我们还能凭感觉学习?Good question, sit down please. 答案是当然啦,让我们看看高手们是怎么用“第六感”学习的。
成甲老师曾经在《史上最简单的“不读书法”》和《隐形的关键:比知识更重要的能力》两篇文章中,都提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学习方法—凭感觉学习。
其中,在第一篇文章中他自创了“熔断不读书法”。所谓“熔断不读书法”就是在读书时一旦看到有启发的内容,立刻停止读书。停止读书之后,围绕这个触发点对自己提问:
· 为什么刚刚这个点让我有启发?
· 我能够把这个启发点用在3个不同的事情上吗?
· 这个启发点有没有其他类似的知识?
在另一篇文章提出:“无论生活中还是学习上,凡是被某事击中,“动了感情”,就要有意识自己追问原因。
· 为什么这个女孩还让我心动?发生了什么?
· 她跟其他女孩有什么不同吗?
· 为什么我会不由自主的迷恋上她?
从成甲老师的两篇文章中可以看出,触动来自感性,而提问则来自理性,感性在前,理性在后。无独有偶,学习专家李晓鹏在《学习高手的三驾马车》一书中提到过类似的方法。
他读中学的侄女向他请教过学习的秘诀,他只说了3个字:凭感觉。听了这个回答,他侄女简直不敢相信。他解释道:不管你现在什么水平,这招都管用—凭感觉。
那些一眼就能看出答案的题目,不用理它;一眼看过去就毫无头绪的题目,也不用理它;只有那种大概能看出来思路,但需要动脑筋的题目,一定要多做。
看出来没?高手都是这么学习的,凭着“第六感”我们能感知到真正适合自己并需要的东西,让自己处于学习的“拉伸区”。
如果单纯运用理性,我们可能会把目光放在那些最难的题目上,直接从越过“拉伸区”进去困难区,这样我的意志和信心都会受到严重损耗,越学越累更别说进步。
凭感觉学习,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舒适区域,从而引到精力投入,快速提升自己,在拉伸区学习难度最小,需求最贴合、见效快,很容易产生心流。
看到这里不要惊讶,凭我们“第六感”学习,只是洒洒碎啦,我们的“第六感”适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面临重大问题,如选择伴侣、确定职业、寻找人生目标等。
对于我们成长而言,我们很多人最大的苦恼就是找不到自己的人生目标。没有目标的人生,是混沌的,痛苦没有激情的。目标是我们存放热情和动力的地方。
其实很多人在寻找自己人生目标的时候,都是靠理性思维来分析的,最后得到的答案往往是“变得很有钱”或者“成为大明星”等等。
这样的目标不能说有错,但这些动机往往来自“自我索取和外在评价”,往往不能持久,无法给人真正的动力,时间一长,容易迷失自我,失去动力。真正的觉醒者往往有意无意地用感知力来代替思考力。
《美好人生运营指南》作者一稼老师提出了六条寻找人生使命的建议。
· 这个世界有很多事情可以做,你最想帮助哪些人?
· 什么事让你废寝忘食?
· 你在做什么事情的时候最让自己感动?
· 你最让人感动的时刻是什么?
· 如果没有任何经济压力,你会如何度过余生?
· 闲暇的时候,你关注最多的是哪方面的信息?
用心去聆听自己真实的感受,寻找最触动你的事情,不要让理性参与进来,只有这样得出的答案才能长久,因为答案往往是利他的。
《坚毅》作者卡洛琳·亚当斯·米勒也提出过类似的问题。
· 设想你即将离开世界,回首一生会为什么事情而后悔?
· 想一想你最喜欢的人物是谁?
· 你年轻的时候是怎么度过闲暇时光的?
回答这三个问题同样需要我们动用“第六感”而非理性,当我们面对死亡的时候,可以简化一切,让自己把注意力重新集中在真正想要的事情上。
不管是《遗愿清单》还是《闻香识女人》里边,其实剧情都类似,当我们面对死亡的时候,会放下所有的包袱,遵从我们内心的想法,这就是我们真正寻找的。
总的来看,感性在判断和选择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所以,先用感性做选择,再用理性思考,尤其在重大选择面前,或许是更好的策略。
诚如洪兰教授的建议:小事从脑,大事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