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容量保持率 衡量的是电池能储存多少电。
· 能量效率 衡量的是电池充放电过程中的能量损耗。
下面我们来详细解释这两者的区别。
---
1. 容量保持率
核心概念: 电池在经历一定次数的充放电循环或长时间存放后,其剩余可用容量与初始容量的比值。
· 它回答的问题是: “这块电池用了这么久,它最大还能充进去/放出来多少电?”
· 关注点: 电池的寿命和耐久性。它反映了电池活性物质的衰减、内部结构的变化等。
· 计算公式:
容量保持率 (%) = (当前实际容量 / 初始容量) × 100%
· 举例:
· 一块新手机电池初始容量是 5000mAh。
· 使用一年后,你发现它最多只能充到 4500mAh 了。
· 那么它的容量保持率就是 (4500 / 5000) × 100% = 90%。
· 影响因素:
· 循环次数: 充放电越多,容量衰减越快。
· 充放电倍率: 快充(大电流)通常比慢充衰减更快。
· 工作温度: 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会加速容量衰减。
· 充放电深度: 经常把电用光再充满,比浅充浅放衰减更快。
· 时间: 即使不使用,电池也会自然老化,容量下降。
简单比喻:一个水桶的容量
容量保持率就像衡量一个水桶用了多年后,它的最大盛水量是否变小了。新桶能装10升水,旧桶只能装8升,容量保持率就是80%。
---
2. 能量效率
核心概念: 电池在一次完整的充放电循环中,放出的能量与充入的能量的比值。
· 它回答的问题是: “我给电池充100度电,它能还给我多少度电?”
· 关注点: 电池在能量转换过程中的损耗。它反映了电池的内阻、副反应等造成的能量损失。
· 计算公式:
能量效率 (%) = (放电能量 / 充电能量) × 100%
· 举例:
· 你给一块电池充入了 10 kWh(度)的电能。
· 之后,这块电池只放出了 9 kWh 的电能。
· 那么它的能量效率就是 (9 / 10) × 100% = 90%。损失的1度电转化为了热量。
· 影响因素:
· 内阻: 这是最主要因素。内阻越大,充放电时产生的热量(I²R损耗)就越多,效率越低。
· 电流大小: 电流越大,内阻造成的损耗也越大,所以快充快放时效率通常更低。
· 温度: 低温下电池内阻增大,效率会显著降低。
· 自放电: 电池在闲置时也会缓慢漏电,这部分损失也会计入效率。
简单比喻:水桶的取水效率
能量效率就像是用这个水桶运水。你从A地打了10升水倒入桶中,但由于蒸发和泼洒(相当于能量损耗),运到B地时从桶里倒出来的只有9升水。能量效率就是90%。
---
总结与对比
为了更清晰地展示区别,请看下表:
特性 容量保持率 能量效率
核心问题 电池还能存多少电? 充进去的电有多少能被有效利用?
关注焦点 储存能力、寿命、耐久性 转换损耗、发热、内阻
衡量对象 容量(单位:Ah, mAh) 能量(单位:Wh, kWh)
时间尺度 长期(数周、月、年)的变化 短期(单次或数次循环)的性能
主要影响因素 循环次数、时间、温度、充放电深度 内阻、充放电倍率、温度
简单比喻 水桶的最大容量变小了 运水过程中的泼洒和蒸发
两者的关系
· 相对独立: 一块电池可以拥有很高的容量保持率(比如95%),但能量效率很低(比如85%),这说明它虽然还很“能装”,但“漏电”很严重。反之亦然。
· 相互关联: 随着电池老化,其内阻通常会增加,这会导致能量效率降低。同时,老化也会导致活性物质失活,从而使容量保持率下降。所以,在老化的电池上,两者常常会同时恶化。
实际应用中的例子:
· 你的手机用了两年后,感觉电量不耐用了——这主要是容量保持率下降的表现。
· 你在使用手机快充时,手机和充电头都发烫严重——这体现了在快充(大电流)下,能量效率较低,大量电能转化为了热能。
· 在电动汽车上:
· 开了几年后,满电续航里程显著缩短——这是容量保持率问题。
· 在冬天,开同样的路程,实际消耗的电量比表显要多,或者快充时充电桩计费的电量远大于电池实际增加的电量——这主要是能量效率在低温下变差导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