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跟大家分享了《追风筝的人》与我的相遇,而今天在看过电影后,对比发现还是书籍更震撼、更细腻的表现出人物的心理活动,更喜欢文字带来的沁人心脾又感动至深的追风筝的故事。
阿里跟哈桑、阿米尔跟姥爷,这两父子,代表了两种阶级的生活。而姥爷跟阿里又是从小一起长大视如己出的关系,阿米尔跟哈桑的关系,其实不像文章最初写的那样,他们有着你不曾想到了亲如手足的关系。
这是一段富家少年与家中仆人关于风筝的故事,关于人性的背叛与救赎。
今天重新看了《追风筝的人》,将前两章的伏笔与大家分享,希望你能从简单的文字中,看到那份友谊的珍贵,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全书出现过4次,而第一次,就在下面的分享中:
突然间,哈桑的声音在我脑中响起:为你,千千万万遍。
“我成为今天的我,是在1975年某个阴云密布的寒冷冬日,那年我十二岁。我清楚地记得当时自己趴在一堵坍塌的泥墙后面,窥视着那条小巷,旁边是结冰的小溪。许多年过去了,人们说陈年旧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终于明白这是错的,因为往事会自行爬上来。回首前尘,我意识到在过去二十六年里,自己始终在窥视着那荒芜的小径。”
这一段作为文章的开头,多么深刻又多么沉重。
哈桑跟阿米尔是从小一起长大的,可是哈桑是仆人,而阿米尔是少爷。
小时候,顽皮的男孩,总会犯些错误,但哈桑从不告发阿米尔,从来不提镜子、用胡桃射狗其实都是阿米尔的鬼主意。每次都隐忍接受别人的嘲讽跟误会,这一切,哈桑都觉得值得,因为哈桑认为阿米尔是他的朋友。
可是阿米尔却不够勇敢,有些时候,发生在身边那些因你的懦弱、逃避而造成严重后果的事,会在你心里记一辈子,你想用橡皮擦,擦掉它,可是发现不可以,就这样十二岁的阿米尔,在1975年失去了曾经最忠诚于他的人。
确切地说,1975年那个冬天,是阿米尔因为内疚,想尽办法支开了哈桑,阿米尔用了自己以为最高明的方式,在姥爷质问:“哈桑,是你偷了他的手表吗?”哈桑,看了一眼阿米尔,他懂了,哈桑曾经只忠诚于阿米尔,只要阿米尔要求的,他都不会拒绝,哈桑从未拒绝过阿米尔的任何事情。所以哈桑说:“是的,是我偷的。”因为这也许也是阿米尔的要求。
结果是阿米尔想听到的,是阿米尔想要的答案,可是他却更难过了,同时也让姥爷很伤心,因为阿里带着哈桑走了,而那以后,再也没有人对阿米尔说过:“为你,千千万万遍。”
哈桑,那个兔唇的哈桑,那个追风筝的人。
哈桑身世可怜,“1964年某个寒冷的冬日,正是在这间小屋,哈桑的母亲莎娜芭生下了哈桑。我的妈妈因为生产时失血过多而谢世,哈桑则在降临人世尚未满七日就失去了母亲。而这种失去她的宿命,在多数人看来,简直比死了老娘还要糟糕:她跟着一群江湖艺人跑了。”
“哈桑从未提及他的母亲,仿佛她从未存在过。我总是寻思他会不会在梦里见到她,会不会梦见她长什么样子,去了哪里。我还寻思他会不会渴望见到她。他会为她心痛吗,好比我为自己素昧平生的妈妈难过一样?”
哈桑跟我喝过同样的乳汁。我们在同一个院子里的同一片草坪上迈出第一步。还有,在同一个屋顶下,我们说出第一个字。
我说的是“爸爸”。
他说的是“阿米尔”,我的名字。
如今回头看来,我认为1975年冬天发生的事情——以及随后所有的事情——早已在这些字里埋下根源。
1975年的那天,哈桑陪着阿米尔参加放风筝比赛,阿米尔赢得了胜利,哈桑帮着阿米尔去追他的蓝色风筝时,遭到了一群人的侮辱,而这时的阿米尔明明看到了,却只是看着,害怕着,不敢向前,恐惧着退后跑走了,就这样阿米尔看到了哈桑被凌辱全过程,可是他却没有上前阻止,他好害怕,觉得自己的懦弱被拆穿,是多么可怕。
时间拉回到现实,“我在公园里柳树下的长凳坐下,想着拉辛汗在电话中说的那些事情,再三思量。”
“那儿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我抬眼看看那比翼齐飞的风筝。我忆起哈桑。我缅怀爸爸。我想到阿里。我想起曾经的生活,想起1975年那个改变了一切的冬天。那造就了今天的我。”
阿米尔想起了,他曾经也给过哈桑一次拥抱,“我在黑暗中听到坐在身边的哈桑低声啜泣,看到眼泪从他脸颊掉下来。我从座位上探过身去,用手臂环住他,把他拉近。他把脸埋在我的肩膀上。‘他认错人了,’我低语,‘他认错人了。’”
书中简单的两章,情感如此细腻,深入骨髓。
当你看完全书再回过头看这篇文章,你会发现其实从一开始就留下来伏笔,一开始就是带着愧疚来走进回忆。
这本书剩下23章的内容,真的需要你去仔细体味其中,对于我来说,这部作品看到的是一段亲情、一段友谊、最后都一切都变了亲情。
而这些,都需要你自己的体味,今天是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愿你翻开一页书,去感受书中的世界,那些你一辈子都不会经历的传奇人生。
(文中大段“ ”内容,摘录于《追风筝的人》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