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3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注释:
王孙贾:卫国权臣。据说他是周王之后,因得罪周王,出仕于卫。他的问话,用的是比喻,带有挑畔意味。
奥:后室的西南角,被视为尊者所居的位置。
灶:古人认为灶里有神,因此在灶边祭之。
原文解读:
王孙贾问道:“与其巴结奥神,不如巴结灶神,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不是这样的。如果得罪了上天,到什么地方去祷告求情也是无用的”
个人感悟:
这句话是当时流行的一个俗语。奥神虽然身为家中的正神,但却高高在上,不太管实事。
但是,灶神就不同了,他掌管着家中的吃喝用度,因此,百姓在祭祀的时候出于私利之心,对其十分看重。
这很像现在的“县官不如现管”的说法,与其拍上级领导的马屁,还不如直接讨好具体管事的,这样对自己的前程更有帮助。
王孙贾这么说,是在暗示孔子自己在卫国掌有实权,讨好国君还不如讨好他呢!
可孔子显然是婉拒了王孙贾的私利相诱,但同时也提醒他做官要走正道,否则不会有好下场。
在孔子看来,做官要走正道,要忠于君上,和于同僚,造福民众,若为一己之私,求名求官,不论是“媚于奥”还是“媚于灶”,都不会有好下场。
要细数这历史上会拍马屁的人,可真有不少,大家熟悉的《水浒传》里的高逑,《宰相刘罗锅》里的和珅,很多人因为他们是皇上身边的红人纷纷去巴结,想着在皇上身边的人,那说上一句话,都能顶上其他人好几句呢。
于是,这些人在人们的追捧中更加胆大妄为,营私舞弊,犯下种种罪恶行为,但最终他们都没有什么好下场。
总记得上学那会儿,刚搬家过来的邻居家好像住着一位“大领导”,小时候也记不得对方是银行的行长还是哪里的领导,感觉就很了不起,出门都有名车坐着,手里的大哥大威风得很。
后来听我妈说,有一阵子,那家人都不再坐车上班了,说现在管得很紧,要低调。还说只要附近有警车的声音,他们家就该害怕了。
现在想想,这“领导”还是不当也罢,想想这每天过得日子多不踏实。你若心安,便不必在意,你若心不安,迟早有一天会露出狐狸尾巴。
身在官场也好,人在职场也罢,只要走得正,行得端,能力出众,有价值感,就没有必要去献媚巴结。
如果出于一己之私,图谋罪恶目的,靠阿谀奉承、媚事领导或上级也许能得逞于一时,但最终必将身败名裂。
3.14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原文解读:
孔子说:“周代的礼仪制度是参照夏朝和商朝订的,多么丰富多彩啊!我主张接受周代的。”
个人感悟:
孔子对夏、商、周三朝的礼仪制度有着极深的研究,在他看来,朝代的更迭并不影响礼制的传承,周礼就是在夏、商礼制的基础之上形成的。
也就是说,周朝借鉴了夏、商两代千余年的文明成果,又通过改革和创新,开创了属于自己的礼制文化,形成了完备的礼法制度。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周礼都要比前朝完善许多,这也是孔子对周礼赞赏有加的原因所在。
礼制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内容,对于文化,孔子所秉持的态度是既要继承,也要发展,而且,对前代的继承尤为重要。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对待传统人们往往有两种错误做法,一是完全继承,强调祖宗之法不可变,二是全面打倒旧文化,全部推倒重来。
在全面继承的基础上,依据时代的要求,适当做出变革,才是最好的做法。汉承秦制,是为全面继承,废弃秦朝的严刑苛法,与民休息,是为变革损益。只经过几十年,汉朝便迎来文景之治,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盛世。唐朝的贞观之治,清朝的康乾盛世,无不是靠这种思路取得的。
总之,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形态和精神,都是经由历代积累而成的,带有一定的历史性。我们不能对其全盘接受,也不能全盘否定,应当有所批判地学习和继承,在传承的过程中谋求发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