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社会,投资是每个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事情。简明扼要的说,只要你手里有现金或者是现金等价物,不管你做什么选择,你都是在投资。有人说,我就拿着10万块钱,把他藏到一个隐蔽的地方,这肯定不算投资吧?——哎,这还真是一项投资。
可以这么说,如果你真这么做了,你就是做了一个非常差的投资选择,因为几年以后大概率事件你的这笔钱会贬值的非常厉害,想想我们的通胀水平你就知道了。
宏观投资的两个维度
投资在宏观上其实是分为两个维度的,即生产性投资和金融性投资。而我们每个普通人经常说的投资,其实应该是金融性投资。聪明的你也许会问,那生产性投资和金融性投资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
这两者之间最本质的关联就是,我们每个人所做的金融性投资,最后都会通过金融机构的运作,变成生产性投资。举个很简单的例子,你把钱存在银行里,银行是绝对不会让钱躺在银行的账号里不动的,它会把钱贷给企业,然后赚取利息。这就是金融性投资转变为生产性投资的最简单逻辑。
从另外一个角度也可以解释这个问题,例如:你买了一个理财产品,假设有5%左右的收益率。那卖个你这个产品的金融机构肯定也想赚钱,所以他们收到你的投资以后,肯定也要给钱找一个出路,而且这个出路必须有更大的收益率。也许金融机构会继续买理财,我们假设他们确实是继续买理财了,那这个理财产品就必须有更好的收益率,假设是%10。那第二家金融机构拿到钱之后,他们应该怎么处理这笔钱呢?
根据这个逻辑继续类推,在这个投资链条上的所有金融机构都面临着一个问题,即这笔钱干什么才能产生更高的收益率。看到这里,我想你应该明白了:
任何理财产品,最后要想获得更高的收益率,理财的资金都必须投资到具体的项目里,让这笔钱真正的创造出价值,只有创造出价值了,才能产生满足这个收益链条上所有投资者的收益率。
微观投资的两个要素
从我们个人的微观角度来说,金融性投资有两个要素:收益和风险。收益这个不用说,每个人投资就是为了有更好的收益。但风险这个要素往往是大多数人看不到的,即使是看到,往往也做不出正确选择的一个要素。
对于个人投资的风险,最关键是要了解投资者本人的风险特质,每一个投资者都有自己的风险特质,这就是为什么每个理财产品的APP或者是你去金融机构办理理财业务时,第一件事情就是要做个人风险测评。对于每个人的风险特质,基本上共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风险厌恶、风险中性,以及风险爱好。风险厌恶的人居多,风险爱好的人最少。这么说也许过于抽象了,下面我用一个游戏来给你解释这三个概念。
有两种方案:
第一种:这里有一百元钱,你有50%的概率获得一百元,同时也有50%的概率什么都无法获得;
第二种:直接给你50元钱;
你会选择哪种方案?
希望你自己能认真的考虑一下这个问题,我相信大多数人都选择第二种,获得50元钱落袋为安。因为大部分人都是风险厌恶型的。如果你选择第一种,那你就偏向于是风险爱好,如果你认为无所谓,那就是风险中性。
其实,这个游戏可以继续向下展开。因为这个游戏第一种和第二种方案,在收益期望上是等价的,都是50元(100*50%)。那也就是说,如果第一种方案,我改成有50%的概率获得200元,另外50%的概率什么都无法获得,就很有可能一些人会改为选择第一种方案。这是因为,第一种方案这时候的收益期望是100元(200*50%),是比第一种方案要多的。依照这个规律继续给第一种方案增加收益期望,然后观察被测试人员的风险特性,金融机构就可以通过数学方法给所有参见风险测试的人一个具体的数值,从而将风险的特质进行量化,这样金融机构就可以根据你的风险特质来给你推荐理财产品。
我估计我们每个人都做过这种类似的风险测试,但是每个人又都觉得这个测试好像没有什么用。其实,了解自己的风险特质是非常有用的,因为把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和风险特质结合起来,可以让自己在投资中拥有更大的胜算。例如:如果你是一个财富自由的人,你可以选择一些风险很高的理财产品,这样你获得更高收益的可能性也会更大。另外,如果你是一个经济水平不太高的人,那就要选择一些风险偏低,收益稳定的理财产品,因为如果选择了风险很高的产品,一旦风险真的发生,有可能降低自己的生活水平,甚至是倾家荡产(不是不可能)。
所以说,了解自己的风险特质,最关键的是要和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结合起来,然后去选择对于自己来说,最合适的理财产品。
上面的内容是我在得到APP《香帅的北大金融学课》中学习到的,真诚的向你推荐这门专栏,一定会对你的投资有帮助。我是徐建航,这是我写的第22篇文章,欢迎你加入007社群,七天写一篇,一起写七年,七年之后一起去南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