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分钟的生死纪录片,我全程哭着看完

光阴流转,岁月流逝,生命的生、老、病、死犹如草木的一次枯荣。大自然为我们制定了这样的铁律,不论你愿不愿意提及,人,总是要死的。

向死而生,既是乐观的人生态度,也是令人无奈的自然法则。怎样面对死亡,其实也折射了你怎样面对生活。

如果你想追问生命的意义,那么,答案就在《生命里》

这部由云集将来出品,演员万茜旁白的纪录片,分三集,用了111分钟,向我们解说了有关“死亡”与“临终关怀”这两个沉重的话题。


01


《生命里》一开头,便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人应该怎样离开这个世界?

大多数急于追赶时间的人,不会去琢磨这个问题。但身在上海临汾社区服务中心的舒缓疗护区的病人们不得不被迫思考。

因为他们生命所剩的时间,大多不超过三个月。

在所剩无几的日子里,这里的人们丧失了憧憬未来的能力。唯一能够做主的,大概是他们在生命结尾时,所展现出来的人生态度。

恐惧

陈晓军觉得心里很难过,也很慌。他刚来这里的时候还能走几步路,现在脚麻得根本无法站立。

他有着强烈的求生欲望,幻想着还能站起来,还能好好活下去。可现实是残酷的,他的病情开始恶化,肿瘤已经压迫了神经,想要恢复已经根本没有可能。

【原文链接:111分钟的生死纪录片,我全程哭着看完


他始终没有勇气面对这一切。

留恋、遗憾、难过、哭泣、绝望,他在死亡面前,保持着奋力挣扎的姿势。

签遗嘱的时候,妻子哭着求他保持清醒,去接受即将到来的死亡。在生命尽头,他是恐惧的,而恐惧的背后,是对生命的不舍。

陈晓军在医院待了25天后,在恋恋不舍中,带着遗憾离世。

执拗

与陈晓军的恐惧不同,这位老人对死亡充满了抗拒。她不停地向所有人宣布着自己的决定——“我不死”。

可每况愈下的身体境况,又让她对一切都显得不耐烦。家人和医护人员的安慰对她来说,起不到任何作用。

恐惧之外,她带着对生命的执拗。对“活着”这件事,有她无法释怀的执念。

如果说,“恐惧”和“执拗”是生命即将终了的悲伤挣扎的话,那么“愉悦地回忆过往”、“坦然地接受现实”,则让人们看到了生命尽头的悲壮。

豁达 

乳腺癌晚期的鲁胜兰,在自己生命的最后一个月里,尽情地追忆往昔时光。

她微笑着告诉我们,哈密瓜,只有新疆的是最好吃的。以前在新疆吃哈密瓜的时候,那是要像吹口琴一样呜呜地吹过去。几十年过去,自己从不会买哈密瓜。因为她知道,没有哪里的瓜能比新疆的更甜……

那些被美好味觉牵绊的年轻岁月,即便在生命的最后,也是甜甜的。

我们讶异于她那灿如暖阳的好心情,不禁想要追问——处在生命的尽头,她难道从不绝望吗?

答案是,她也曾绝望过。

鲁胜兰毫不掩饰地说出自己的秘密,自己也想过自杀。但思前想后,终究放不下孩子。不舍得。

人间总有美好的人、事、物,被美好的一切牵绊,不舍不忍离去,也是种幸福。

洒脱 

这位婆婆字正腔圆地宣布——她的人生了无遗憾。

能这样安然离去已是万福中的万福了,不再奢求什么,更不会忧愁什么。婆婆对待生死的态度,更是带着侠客义士般的洒脱。

在这里,你看到生命脆弱的同时,更看到了生命的高贵。

用心地活到生命的最后一刻,然后平静而尊严地告别尘世。这样的死亡,让人肃然起敬。


02


其实,探讨生命的意义,最重要的,就是让生命最直观地感受到生死。

2016年和2017年,国内诞生了两部反响极大的纪录片,一部是《人间世》,一部是《生门》,就选择了用镜头直面生死。

《人间世》把急症室里的悲欢搬上了荧屏。它从医护人员的角度出发,视角严谨理性。

既展现人们求生不易、慨叹生命易逝,也为我们呈现医学的进步和延续生命的希望。

《生门》则是从生育的角度,展现生死交替的震撼和迎接生命降临的喜悦。

影片透过孕妇生产这件人生大事,对生命有了全新的解读。新的生命拯救了丧到谷底的生活,而每个人都会在新生命的养育中实现自我完善,感受完整的生命体验。

虽然这几部纪录片都在探讨生命,但《生命里》似乎有着与众不同的气质。

如果说《人间世》是在呈现惊心动魄的生死悲欢,《生门》是在展现困境危机中的新生难得,那么《生命里》就是在表达生命尽头的安详平静。

它在情感上有着独特的冷静和克制。它让我们感受到的,不止是生死给予我们的巨大震撼,还有人世间最温情的守护,最坚韧的坚持,和最博大的悲悯。

《生命里》就是这样不急不徐地向我们发问——人在哪个瞬间最能够感受到活着?

然后它又冷静镇定地帮我们作答——在等待死亡的生命里。

好在等待死亡的过程中,病患们并不孤独。我们在《生命里》看到了太多温暖的守护。

家属、医护人员、志愿者,这些陪伴者们是病人真正的守护天使。 

在这里,没人再忌讳死亡了。大家都心照不宣——死亡随时都有可能到来。

大多数陪伴者们明白,此时此刻已经不应该纠结病人何时死亡,而应该关注病人以怎样的心态离开。这才是临终关怀最重要的意义。

护士张敏说,人们从来没觉得优死也是一个人享受的基本权利。

既然我们带着祝福来到这个世界,那么死亡,也应该被温柔对待。

怎样才算优死呢?能尊重病人的意愿,大概就是最好的方式。

琼瑶去年坚持让丈夫安乐死的做法,在网上引起了轩然大波,再加上子女的指责,很多人觉得琼瑶太过狠心,对将死之人做出如此绝情之事。 

但其实,我们换个角度来看,可能会看到不一样的结果。

如果病人自己难以忍受苦痛,根本不想苟活,与其在痛苦煎熬中等死,不如在还比较好的状态离去。 

都说逝者为大,将死之人的想法更应该被尊重。

我们不能选择怎么来到这个世界上,但可以选择以什么方式离开。如果一个人的生命注定无法挽回,我们活着的人最好的做法,便是以他所愿的方式陪他走到生命的尽头。

镜头里可爱的福利院残障志愿者们让人印象深刻。总觉得他们更能理解这些病人内心的喜乐。

一张小卡片,一句新年好,一个来自陌生人的微笑和拥抱,让这些病人的眼里泛起了泪花,心里涌起了暖流。

他们看到,这一世,在生命的末尾,自己既被爱,也被尊重。


03


纪录片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其价值和感染力是由其视听语言来传达的。《生命里》在这方面十分出彩。  

导演在特写镜头的运用上可谓匠心独运。

在由陈晓军离世切换到汪明昌出现的场景时,用了关怀室的特写镜头(出现了三次)。

室内是黄色的窗帘和灯光,但从门口望过去却有些让人生畏,给人一种身处温暖却内心无比凄凉的感觉。

之后又以医院的外景为引子,慢慢将画面转移到房屋内。用中近景、特写表现出生命的消逝。 

对观众而言,这些空镜头能够更好地让人感知、理解陈晓军的境遇。

还有过年时,医院午夜的安静,像是在等待新生的开始;在《第二话 陪伴》中张敏一边抚摸着老人的额头,一边安慰她要放松;王学文的生日时,志愿者端来蛋糕,他脸上的笑容,也分外打动人心。

比起镜头,纪录片对音乐的运用就很“节俭”了。

即使是在极少的场景下,使用的也是节奏舒缓的音乐,若有似无。

给老人漱口时的音乐,和缓轻柔,让人镇定。

为了让弥留之际的吴留生看到心心念念的故乡,了却落叶归根的愿望,他的儿子站在江畔用相机拍下故土的一草一木。这时,音乐悠扬响起,老人浓浓的乡愁弥漫了整个镜头。 

此外,万茜的配音也很好地契合了这部纪录片的基调。

不急不躁,舒缓平静。更多的时候,她只是在轻声细语地为观众介绍,嗓音里不夹悲喜,反倒有种无以言表的感动。 

总而言之,《生命里》是一部成功的纪录片。不止于它精湛的视听艺术,它的成功,更源于它启迪了我们对生命的思考——

活的时候,要潇洒恣肆地好好活;死的时候,要超然达观地面对死。

活要活得精彩,死要死得体面。

无论生死,每个生命都应该被爱,并被尊重。

这些,大概就是生命的真谛。



本文作者 | 泠艺萱Asia @文化咖孵化工场成员​

​本文由文化咖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投稿或合作事宜,请添加微信“文小咖”(ID:cultureca)​​​​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