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多久没回过家了,好像很久很久了,上一次和家里人吃饭还是在过年。
毕业4年,工作3年。第一年的时候,觉得北京的夏天很长,冬天很冷。现在第七年了,依然很热,依旧很冷。
何时会想家呢?触景伤情罢了。
看到电话那头的父母这几年老得特别快,那个时刻就特别想回家看看。听到父母又说了谁家的孩子回来了,谁家的孩子又结婚了,那会子又不想再聊下去了。
想家从来都是一瞬间的事情,有一瞬间想家想爸妈泪如雨下,就有一瞬间和嫌弃他们唠唠叨叨想挂掉电话。人的情绪也是一瞬间此起彼伏,大多数都还是波涛平静。
也是只有和父母说话时,会说起自己从小说到大的方言。
这几年在北京,慢慢的,我的说话方式也带着"您",这是北京口音独有的客气。有时也会不由自主,带着儿化音。但是出门这么久,我讲话,依然分不清前后鼻音,这就是乡音未改吧。
平时听到路人那熟悉的口音,也会忍不住多听两句,心里猜想这会不会也是在来自陕西的老乡。
看到陕西面馆,面皮,肉夹馍,每次都忍不住想尝尝那记忆中的味道。可惜,北京的陕西饭菜,是做给全国人民吃的,我吃不出陕西的味道。记忆最深刻的面,还是宝中对面的老王面馆的 削筋,还有宝中食堂二楼的肉夹馍,还有虢镇的兄弟面皮。
我是个小地方出来的人,宝鸡是一个勉强凑得上四线的一座城市,在县城时,不觉口音有问题,出来读书工作后,发现各地有各地的口音。这个东西很难随着时间去改变,仿佛是我们和家乡的牵挂一样。除了身份证上那串数字能表明你来自哪里,最明显的还是我们各自的口音。
“听你口音,我猜测你应该是个陕西人。”
“是的,我听你口音你是南方人吧。”
在北京这个地方汇聚了五湖四海的人,南方人不算多,陕西人也不算多。但凡是西北那边,我都认作是半个陕西老乡。
陕西人,有着浓浓的乡土情结。早在读大学时,大部分同学填报志愿都选择了西安的院校,毕业工作,安家落户,结婚生子都在西安。西安不仅仅是陕西人民的西安,也是西北五省的西安,承载着无数人的青春还有梦想。
我去西安次数不多,我却分得清西安方言和宝鸡方言明显的不同。西安口音带着几分造作,宝鸡口音多了几分淳朴,这可能也是家乡滤镜吧。
为什么忽然写这篇,因为现在的我,也很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