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有一个朋友,性情古怪,离群索居。
他花了好几年的时间,一个人徒步,从北方走到南方。他推着一辆小破铁皮车,沿着公路走啊走啊,一直走下去。
路上饿的时候就啃馒头饼子,到了晚上,就找个僻静无人的地方,搭起帐篷过夜。
就这么着,他从山西走到大理之后,决定在这里修养调整一段时间。他住在一个乏人问津的小村子里,把租来屋子打理得井井有条。
散步、阅读、写作和买菜是他生活的主要内容。很少与人来往。若不是有什么重要的事情,几乎就不会出现。
我这么描述,好像这是个冷漠偏执的家伙。但实际上,他性情和善,且不乏幽默感。
有一次,我问他这种生活方式对他的意义是什么。他告诉我,跟别人在一起时他会感到焦躁和虚妄,而当他独自在房间里,当他一个人走在路上的时候,心里却很充实,也很平静。
他说,孤独其实并不可怕,它是个中性词。只有能够享用孤独的人,才会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才能成为真正的自己。
02
他说的没错。孤独并不一定就是坏事。
前几年我去终南山,探访那些隐居山林的修行人,他们住在简陋的茅棚里,生活简朴,内心清净,也自有一番乐趣。
在西藏,有很多长年在山洞苦修的僧人。他们通过实地修行,在迈向证悟的道路上不断精进,从而获得内在的快乐与和平。
但是,话说回来,作为一个生活在俗世间的普通人,离群索居的生活方式,是不是包含了一种对他人和世界的失望?
正如我那位朋友,年少时的一些经历,使得他无法对他人产生信任感。因此,他宁愿选择远离,为自己建起一道保护层。在保护层的里面,他感觉安心和自在。
他这样的生活状态有时令我想起小说《挪威的森林》里的渡边。
在小说里,男主角渡边君是个沉默少言的大学生。没什么朋友,也从来不参加什么集体活动。一个人上学,吃饭,泡图书馆,没玩没了地听音乐,偶尔独自徒步旅行。
渡边认识了一个叫绿子的女生。有一天,绿子问他:
喂,你就这么喜欢一个人吗?
渡边君的回答是:
哪里有人真的喜欢孤独呢,只是不想失望罢了。
03
我想很多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原本想要跟他人拥有更紧密的联系,却因为各种原因,终于带着失望而远离。
哲学家叔本华很形象地描述了这一过程。
人就像寒冬里的刺猬,原本想要靠近取暖,却被彼此的刺扎伤。远离使他们感到寒冷,靠近却令他们伤口流血。这样反反复复,刺猬们终于学会了保持安全距离。
当然,这只是个比喻,因为刺猬在冬天是要冬眠的。而且刺猬的刺也并不总是处于警戒状态。
不过这个比喻形象地指明了人际交往之间的“心理距离效应”,想要靠近却又怕会受伤害,疏远又令人感到痛苦。
每个人对“心理距离”的感知程度不一样。不同心理频段的人,在一起常常会觉得很难受。
现代性和科技的发展增强了人们的疏离感,同时又增强了对心理距离的感知。
这时就有了一个悖论:在这个时代,人们越来越容易感到孤独和疏离,却又越来越不喜欢跟人靠近。
04
离群索居的孤独或许还有积极的一面,身处人群中的孤独,反而更令人难以忍受。
恰恰是在那些无聊的社交场合,人潮汹涌的公交和地铁站,甚至在深夜的社交软件里,我们感到了一种与他人更加深切的疏离感。
疏离感的体验产生焦躁。
德国心理学家弗洛姆指出,人类最深层的需要就是克服疏离感,是逃离孤独监狱的需要。
与他人疏离,意味着不能主动把握这个世界,也就意味着我们的无助。
想想看,人类原本是一种多么脆弱的物种啊。在丛林里生存的时候,单个智人的体力和灵活性,想要多活几天都很困难。
正是因为人类天然的社交能力,使得智人在那样险恶的环境下生存下来,并且成功祸害了其他大多数的物种。
到了今天,人类的婴儿出生时,也是十分脆弱的。我们不得不完全依赖于母亲的悉心照料才存活下来。
只有理解了人类是多么害怕与人隔绝,我们才明白疏离感带来的焦躁和无助是怎么来的。
多少人遭遇了人情冷暖,感情的创伤,就假装自己爱上了孤独?
承认自己不那么喜欢孤独,不愿意与他人疏离,这并不是什么丢人的事。因为人的本性有一种避免孤独,想要与他人融为一体的愿望。
05
人类学家在针对原始部落的田野调查里,发现许多原始宗教都会通过某些仪式来摆脱疏离感。
这样的仪式往往带有狂欢的性质,并且使用一些带有致幻效果的植物和药品,混杂着神秘的舞蹈和音乐,使人们产生一种暂时融为一体的幻觉。
在现代社会,酒精中毒、毒瘾、缺失感情的性关系和社交软件上瘾,都是个人所采取的逃避孤独疏离感的方式。
但是这些方式,都只能是暂时的,而且常常伴随不良的后果。
真正能够消解孤独感的,是与他人和外界建立恰当且牢靠的联结。
这种联结可以是与某个特定的人,某个社会群体,可能是过往的某个伟大的灵魂,甚至也可能是大自然或者动植物。
电影《荒野生存》里,刚刚大学毕业的男主角克里斯托弗,厌恶人类社会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于是他独自来到阿拉斯加的冰雪荒原里,成为了一个远离人类文明的野蛮人。
当他饱尝了孤独的滋味之后,终于决定回到文明世界去。可是暴涨的洪水困住了他,最后他死于饥饿和食物中毒。
这是一个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在这个年轻人最后留下的笔记中,人们发现他写道:真正的快乐,是与人分享。
我相信他留下的是真心话。是他在最后的时刻,想要留给这个世界的最后一点善念。
“人不应该孤独的活着,”李宗盛在那个著名的广告里这样说道,“之所以有作品是为了沟通,透过作品去告诉人家,心里的想法、眼中看世界的样子、所在意的、所珍惜的。“
园丁可以把他的爱心贯注在花园里,匠人则用他的作品与他人交流。
人越长大,我们越不可避免的要承受这份与生俱来的孤独。
但是不要拒绝逃避与他人和外界的联结。就算失望再所难免,人这一生,也总得靠着一些善意和执念活下去。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