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一个人需要理由吗?”
“需要吗?不需要吗?”(《大话西游》)
喜欢一门课,必定是有理由的。
笔者在近期的宣城市高中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中,听了三节质量上乘的语文课,以及课后专家的点评和讲座,受益匪浅。
三堂课的授课者是宣城中学的李媛老师、绩溪中学的方海星老师、马鞍山二中的盛庆丰老师(三位老师均在全国教学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本次观摩课的主题是“古诗文教学”,他们授课的题目分别是:《项脊轩志》《氓》《伶官传序》。
广德县教研室的胡主任在点评观摩课时,谈了“好课”的三个标准:
1.是否是语文课?
2.是否以组织学生活动为主?
3.组织的活动是否适宜?
标准非常明晰,结合当天观摩课的精彩片段,进一步谈谈我个人的理解。
一、浓浓的“语文味儿”。
1.诗文原创真有范儿!
“绿鬓如云黛眉长,挽红袖,夜添香。娇语浅笑,两靥飞霞妆。家中姊妹问阁子,时凭几,和檀郎。 谁念西风独自凉?明镜里,染秋霜。枇杷如盖,冷月浸轩窗。断弦难续空思量,人间短,相思长。”
在课堂升华的阶段,我校李媛老师展示了自己的《江城子》,表达读《项脊轩志》片断的感受。满腹的才情,娓娓的诵读,让人禁不住感叹:这就是语文老师的范儿!
2.旁征博引更风雅。
方海星老师在教授《氓》时,有四次引用。第一次导入用《诗经 卫风》中的句子:“瞻彼淇奥,绿竹猗猗。”——营造了浓浓的诗意;第二次引用朱光潜的文学评论:“第一流作品中的故事大半只像枯树搭成的花架,用处只在撑扶住一园锦绣灿烂生气蓬勃的葛藤花卉。”——形象化地引导学生关注诗文中的“时间线索、细节词汇”;第三次引用张爱玲与胡兰成的婚书及诀别信——深化学生对《氓》中女主人公形象的认识;第四次引用秦观词句和杜甫诗句——强化对“赋比兴”手法的理解。
旁征博引,与方老师的儒雅相得益彰。
3.以形释义传古韵。
盛庆丰老师在授课之初,板书用的是宋体字,接着联系汉字的形音义结合的特色,引导学生“以形释义”。他在黑板上书写了“原、组、函、本”几个字的篆书写法,边写边解释字义……
接着,他联系汉语词汇的传承,带学生一起“随文释义”,对“天命、人事、遗恨、仇雠、忧劳、逸豫、忽微、溺”进行解析,极好的强调了文言文理解的语境意识。
盛老师,在学生的心中,鲜明的烙上了“古汉语”的印记!
二、用适合的途径让学生“动起来”!
1.写。
在概括主要内容、把握情感基调的环节,李媛老师设计了“仿写”活动。
《陋室铭》:托鄙陋室刘禹锡绘清雅之境议淡泊修业之洁志;
两名学生上黑板分享的答案都相当不错。李老师在细节之处进行点拨、调整。
然后展示自己的预设——
《项脊轩志》:借项脊轩归有光叙琐细之事抒三世变迁之悲喜。
这个仿写,结合了景物、作者、内容及情感,简明而又典雅。
2.读。
语文课堂中,“读”,尤其是学生用心用情的读,常常有一种 动人的力量。
李媛老师在让学生围绕“情”进行探究时,请两位同学朗读课文,一位读叙述文字,一位读人物语言。两位同学读得非常好,偌大的报告厅,突然非常安静,在场的师生都能感受到语言文字中的“凝神动情之处”,为下一段的交流、讨论做了必要的铺垫。
方海星老师在发现学生读得不够熟、不够入心时,采用了“师生共读”的方式,自己范读了一段,接下来,请学生接着读。学生受到感染、暗示,很自然地就找到了情感的基调。
盛庆丰老师讲 “因声求气”时,更多地采用齐读,让学生读出语句的节奏和声气,体会语言形式中议论的气势和力量。
古诗文学习,“读”的环节不可少,“读”的形式也不拘。
3.改。
盛老师为了让学生形象的感知《伶官传序》的节奏和声气,展示了自己的改写。
他把“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改为:“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实为人事也!”,反问句的力量一读了然!
他把原文第二段“方其系燕父子以组……”改写为:
“后破幽州,系燕父子以组,下开封,函梁君臣之首,入大庙,还矢先王,以告成功,意气盛壮。及至仇雠灭,天下定,溺于俳优,伶人遂用事。诛有功之臣而致天下乱,终死伶人之手,衰也!”
这样,《伶官传序》原文中多用四字句式、整齐句式而使得文气雄浑、文理强劲的“奥妙”就被发现了。
三、语文老师的“学养”和“跨界”。
1.学养为根。
程根祥先生在会后的讲座中谈“古诗文教学”,介绍俞陛云的《诗境浅说》以及邓云乡的“语文教学观”,他以俞评《题僧房》(王昌龄)、《登高》(杜甫)为例,强调古诗文教学没必要从头讲到尾,满堂灌输,可以品其“精微处”。
此种方法,如建立在学生自主理解诗意的基础之上,当有奇效。诗本贵在精微处,贵在“言有尽而味无穷”,教师费力的全面铺开,怎能代替学生自己品味时的“心领神会”?
他还介绍了胡适的“古文教授法”:
(甲)教员分配分量,学生自己去预备。
(乙)讲堂上没有逐篇逐句讲解的必要,只有质疑问难,大家讨论两项事可做。
(丙)教员除解答疑难,引导讨论外,可以随时加入参考的材料。
此法,胡适先生自己曾反思:“……教授古文,注重自修,大家也觉得难以实行。但这种失败,我还不肯认为根本的失败。……我以为我的主张此时所以不能不失败,只为了一个原因,就是没有相当的设备。”
联系此刻讲座与当下现实,胡先生哪里是失败?实则目光长远,观念超前。在高中“选修”阶段,辅之以多媒体,借之于网络,我辈当有可为。
程根祥先生说自己认真抄写过《诗境浅说》《文字蒙求》等作品,顿觉自愧不已,自己也曾做过论文精华摘录,批注阅读过《古文观止》,但譬若“涓滴”见之于“汪洋”,兴叹之余,更须勤勉,一个真正的“语文师”,必有精耕细作的阅读、思考、写作为根基。
2.跨界则博。
特级教师程慕宏老师以文章《堕落的汉语》(米子川)为引,揭示用词“粗俗”、句式“犯法”的“当代中文”现象,从另一面强调对古典诗文的敬畏和珍视。程老师引用的文章来自微信圈,他善于发现生活中的语文资源,深信“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此次讲座也即明证:语文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研讨会前,有幸再遇特级教师孙建华老师,多年前赛课上,她教《长亭送别》,赏“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一句,曼声而唱:“雁南飞,雁南飞,雁叫声声心欲碎”,一十三载,当时情韵风采如在眼前。这次,她评《氓》这一课时,讲朗读《诗经》,除了注意“二二节拍”,有些也可以适当延长拖音,如“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几句,并作当场示范,抒情主人公因别而悲由聚而喜的缠绵更深入人心。
“一个语文老师,不读书,不看戏,不旅游,不交友,才是最大的不务正业。”(张志公)
生活是活水,滋润着语文人永不枯竭的生命力和创造热情!
设若置身于中学课堂,以上授课者及专家,他们的语文课,我都会极喜欢!
附:回忆自己高中时的老师张大健先生。去年二十周年同学聚会,年逾八旬的先生再次走上讲台,“经典重现”――高考前的一堂语文课,情真意深,语精言美,真师者也!同学们情不自禁,泪湿眼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