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上74——圣人何尝降而自卑

原文

问:“先儒曰:‘圣人之道,必降而自卑;贤人之言,则引而自高。’如何?”
先生曰:“不然,如此却乃伪也。圣人如天。无往而非天:三光之上,天也;九地之下,亦天也。天何尝有降而自卑?此所谓大而化之也。贤人如山岳,守其高而已。然百仞者不能引而为千仞,千仞者不能引而为万仞。是贤人未尝引而自高也,引而自高则伪矣。”

【圣人之道,必降而自卑;贤人之言,则引而自高】,陈荣捷注,程颐《二程外书》卷三(页二下)曰:“圣人之教人,俯就之若此。犹恐众人以为高远而不亲也。圣人之言,必降而自卑。不如此则人不亲。贤人之言,必引而自高。不如此则道不尊。”朱子(《论语集注》)注《子罕篇》第九,第七章引之。
【三光】,陈荣捷注,日、月、星。
【九地】,陈荣捷注,九,乃数之终。九地,地之终极,即地底也。
【大而化之】,见《孟子·尽心下》:“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

笔记

《论语·子罕篇》:“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朱熹在《论语集注》中注解这段话时引用了程颐的论述:“圣人之教人,俯就之若此。犹恐众人以为高远而不亲也。圣人之言,必降而自卑。不如此则人不亲。贤人之言,必引而自高。不如此则道不尊。”

孔子说:“我有知识吗?我其实没有什么知识的啊。有时候人家问我的问题,我是全然不知,即使苦苦思索也找不到答案。”

程颐这段话的大意是:“圣人教化人民,是那样的俯身卑就以亲近人民。尚且担心人民以为圣人高远而不敢亲近自己。所以,圣人言行,必然是自己降低姿态,平易近人。不这样的话,人民就不亲近圣人。而贤人言行,则必须自我拔高。否则,就不能尊道。”

朱熹注解说,圣人无所不知,但是谦虚地说自己没有知识,而且在教诲人的时候,竭尽所能。

陆澄就程颐“圣人之道,必降而自卑;贤人之言,则引而自高”这个说法询问王阳明的看法。
王阳明的回答是:这个说法不太恰当,这样的话圣贤就是在作假了。圣人好比是天,没有什么不是天:日月星辰是天,地底深层也是天。天何尝有故意降低姿态,以示平易近人的行为?圣人教化不过是自己德行光大,化育万物而已。贤人好比山岳,坚守自己的高度而已。而且,百仞的高山也不能把自己拔高到千仞,千仞的高山也不能把自己拔高到万仞。因此,贤人也不曾拔高自己,引而自高就是作假了。

孔子并不是无所不知的,因为有些领域不在他研究的范畴,比如怪力乱神,死后之事:
“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篇》)
“未知生,焉知死?”(《论语 先进篇》)

孔子对于知的态度是很坦诚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篇》)
所以孔子说自己无知,并不是一种故作谦虚的说辞。孔子的精神可贵在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坦诚,另一方面,是孔子学道不倦的态度。
如果说孔子这段话是一种谦虚的话,那么也是一种谦的美德,是对自己的坦诚,是一种“望道之未见”的境界。

程颐的说法,还是对圣贤言行的逻辑分析,而未能体悟到圣人心境。朱熹对于孔子的解读,近乎把孔子神话,神则近伪。

圣人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是圣人已经与万物同体,是自然之境,哪里有什么刻意的降而自卑。
贤人修行还没到,为了尊道而刻意拔高,就是只能在言行上作假,说些自己没有真正领悟,真正践行的大道理。

圣人何尝降而自卑,降而自卑即非圣人;贤人何能引而自高,引而自高已非贤人。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