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富 || “读书要慢”:慢、慢、慢!


慢,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我个人觉得,慢,是读书人优雅的体现,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之“华”是也。“恭敬心生一切法。”这种对于经典的恭敬心,首先体现在阅读时的“慢”上——那是一种敬畏。


慢比快难!

给教育局的校长培训班讲了一天课,有些疲劳,回家早早睡下了。早晨打开手机,发现了一位朋友的微信,表达的基本意思是对“读书要慢”的严重不同意,并说这与快节奏的时代不符。

我无语,但又觉得对这种观点保持沉默是读书人的失职。

书分N种,“读书要慢”之“书”,指的是书中的经典。经典是文化的传承。自入禅门,师父跟我说的最多的不是“多看书”,而是“参究经典”。而所谓参究,自然离不开读、写、解、契四个过程,要的是学人契合文字背后的密义。因此,“读书要慢”的“读”其实是指参究,“读”只是参究的过程之一。

《禅舍》中说,“一切经典皆有浅义,即文字上的意思;有深意,即文字里的意思;还有密义,即文字背后的意思”。请注意并琢磨一下这段话中的三个方位词:上(on)、里(in)和背后(behind)!


我师父的《禅舍》已由中国社科出版社出版

对于密义的参究,不同于“读”书或“看”书,而是“学人身体内每个细胞都参与进来,不仅仅是眼睛和耳朵在工作,而是每个细胞一起亲近智慧,每个细胞都自发和智慧相应,这样才能契合进生命里,帮忙智慧的一层层打开”。

听我这么一说,定会有人觉得这话不好理解。而很少有人会想到,这正是因为当事人只是用嘴读、用眼看而细胞没有参与进来,习惯于用大脑理解的结果——是“理解”而非“体验”才导致了“不好理解”。

的确,“参究的妙处非身临其境者不能知”,恰如鱼吞水。

我身边有诸多“好读书”的人,但大多“不求甚解”。前几天一位朋友到办公室,跟我说:“古人流传下来的书读不懂尚可理解,因为古汉语词义多变、诘屈聱牙。您师父是个现代人,总不至于用古汉语写作吧?”

因不知如何回答,就给他看了《禅舍》中的一段。

怎么知道每个细胞都能相应?如果参究仅仅是眼、耳的工作,看一会眼睛会累,听一会耳朵会疲劳,这就是入眼、入耳不入心,看和听的难记住,而如果是全身心参与参究经典,则会越参越轻松、越释然,有时会手舞足蹈,开怀大笑,不自觉去浮一大白者有之,这就是“自歌自舞自开怀,且喜无拘无碍”。

他说意思明白,没什么难懂的。

我说,如果您有过读书废寝忘食的体验,这种“明白”可能就不只是字上或字里的意思,而真“懂”了。

他回味了一下,认可。

我又问:“有过读书到高兴处,而忍不住去‘浮一大白’吗?”

一种懵逼的表情爬上他的脸,问:“什么是‘浮一大白’?”

靠,喝了大半辈子酒了,而且经常是满满一大杯一下子倒进肚里,竟然不知道什么是“浮一大白”!跟他开玩笑说:“尽管我使劲忍着,也实在是忍不住内心陡然间升腾起来的对你的鄙视与‘慢’!”


这就是浮一大白?

就在他有些不好意思地用手机查询时,我继续打击他:“我高度怀疑您刚才说的‘意思明白,没什么难懂的’,而且推断您没有过‘自歌自舞自开怀,且喜无拘无碍’的体验,也不可能知道写这词的人尽管以清高自许,却最终因秦桧而留下千古骂名。”

我送他一本《禅舍》,“叮嘱”:“好好读,好好读。字意不解,遑论参究!”

以上拿好朋友开涮,说的是“读书要慢”之“书”和“读”,接下来还得说一下“慢”。

慢,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我个人觉得,慢,是读书人优雅的体现,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之“华”是也。“恭敬心生一切法。”这种对于经典的恭敬心,首先体现在阅读时的“慢”上——那是一种敬畏。

习惯了快的人,慢下来很难。无论是在长白山的雪地里,还是茶密学堂的庭院中,慢行禅都让我深刻体会到了自己平时的走路其实是在奔跑,难怪有疲于奔命感。

我得努力学会行而尽可能少走。

走者,跑也。

由走到行,再由行到止。这可能就是我的禅修之路: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欲得,得止,就得慢、慢、慢。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天气好凉 暖气还没有来 刚伸出被窝的手 总是被外面的凉气吓得再缩回来 不知道家那面的温度怎么样 我可爱的妈妈 此时...
    桃酥s阅读 819评论 0 0
  • 爱在流淌中。 好孩子祈祷文 OOO,爸爸妈妈的心肝宝贝。 很高兴你来到这个家。 你是个多么可爱的宝贝。 我们很高兴...
    牛牛简书阅读 3,709评论 0 0
  • 夜凉如水 在这如水的夜 在车声隆隆偶有蛙鸣的夜里 在我邋遢的床上的被窝里 突然想写一首诗 写一些心情 对民国精神的...
    许幻想阅读 1,618评论 2 5
  • deccin阅读 1,657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