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只知道他人,作品一直没打开过,这次过年有时间,发现他都有五本书了,微信阅读上找到一起读来。整整一年没在读过这类书了,现在读读看。按出版顺序用摘录阅读法来高效阅读。
摘录阅读
任何没有计划的学习,都只是作秀而已,任何没有走心的努力,都只是看起来很努力。
《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不是否定你努力,而是希望你找到合适的方法,少走弯路,让那些忙碌变得有价值,变得有意义。
尼采应该是这么写的祖师爷,他的《看哪,这人》里直接从目录开始写“我”:一、我为什么这样智慧;二、我为什么这样聪明;三、我为什么写出了这样的好书。
真实的青春是无知的,等我们中年回头时,我们发现,原来我们对于人生、社会、感情其实一无所知。但那个时候,请保持这种宝贵的无知。
马克·吐温曾经谈论自己的写作方式——他常常会面对一张白纸好几个小时,写了又划掉,一直到有一句“真实的句子”被写出来。然后他对自己说:“如果我能写出来一句,我一定能写出下面一句。”一直到完成整本书。
纪伯伦说:“你无法同时拥有青春和关于青春的知识,因为青春忙于生计,没有余暇去求知,而知识忙于寻求自我,无法享受生活。”所以年轻就要轻狂一些,中年要稳健一些,老了就端庄一点。如果你年轻的时候不轻狂,老了又憋不住了,这就是耍流氓。
别问这个世界需要什么,做你自己,这个世界需要的,就是你做你自己。
请保持这种对于“我”的热情,这种年轻时宝贵的无知。
关于焦虑,我发现我们或多或少地都陷入了一个怪圈,这个怪圈叫:我们看似忙碌,实则焦虑。我们总是心血来潮想学习,于是买了很多单词书,再也没有翻开过;我们总是备受刺激想健身,于是找了很多攻略,再也没有动过;我们总是信誓旦旦地要读书,于是买了很多书,再也没有打开过。
我们总是花很多时间在社交网络上,把认为有用的东西“另存为”,直到你的硬盘存满了资料,你还是没有看过。
我们忙碌,可我们却没有真的去了解那些自己精挑细选留下的内容。我们花时间收集,却忘了最重要的其实是花时间去消化。
你说你想当自由撰稿人,可从不见你努力写稿;你说你想考研,可从不见你背单词做题;你看到学霸时嗤之以鼻地说这样活着没意思;你看到有人旅行又不屑一顾地说这只是随大溜。我开始怀疑你挂在嘴边的是不是逃避现实的借口,我开始怀疑你是不是在一遍遍的逃避和自我安慰中变得惴惴不安。
一本书买了不看,也不过是印着字的纸而已;单词书买了不背,充其量就是26个字母的排列组合;下载的演讲公开课不听,也只是一堆无用的影像,可能你只是随手下载了,就再也没有去看过。于是有一天你发现,堆积的东西已经看不完了。
你看着一个个公开课、一本本单词书,因为无从下手而越发焦虑。拖延和等待,是世界上最容易压垮一个人斗志的东西。
不要看到别人做什么做得好,就去尝试做什么,因为每个人表现给你看的不一定就是全部。很多时候你跑到别人的轨道上了,才发现那个不适合你。看起来光鲜的,其实也有属于他们自己的苦楚。要看到全部后,再谨慎地做选择。
那么怎么打败焦虑?打败焦虑的最好办法,就是去做那些让你焦虑的事情。
渡过生存期,才能谈梦想。
就在那个时候,我写了这本书,这是我平时对青春的思考,对生活的随笔,有些在网上传播得很广,有些只是我写给自己看的心得。这些稿子,汇成了一本书。
因为文字,他们变得更坚强;因为阅读,他们觉得不孤单。但他们不知道,这本书对我的意义,更重大。这本书带我走进了文学的世界,我开始明白,通过记载,通过书写,可以留下当时的思想,可以让自己进步。
我更明白了,其实自己曾经的那些努力,都只是一些假象,都只是看起来很努力。
看似每天都去自习室带了很多书,却还带了手机;看似晚上学到很晚,却只是在发呆;看似在健身房锻炼,却仅仅拍了两张照片发朋友圈……没有计划的学习都只是浪费时间,没有目标的努力都只是自己骗自己而已。
逐渐地,我开始每天给自己写计划,每个月给自己设定目标,不为别人不为表象地努力。路一步步地走,走得很慢,但没有停。
直到今天,我终于懂得了,那些曾经的动力,那些过去的用心,其实都是有回报的。只是,你是真的走心了,还只是做做样子?很多时候,一个跪着行走的人,不代表他今后一定会站起来,但一个思考过自己为什么现在会跪着的人,今后一定会像巨人一样,潇洒地立起来,俯瞰这个世界。苏格拉底曾经说过“不自我检验的生活,不值得一过”,而我觉得,不明不白地努力,更不值得。
如果你也和我一样,是一个坚信靠自己的双手能改变命运的人,那么,你应该会喜欢我的文字,喜欢我的观点,喜欢我给你讲的故事,喜欢书里的这些人。
李安曾经说过:“我们的生活需要讲故事,要不然生活就会像π一样无止境下去。
可惜的是,我们许多人,都不懂得这些无用的批判其实是最有害的。
其实也好理解,这个时候,责备身边的人,是最容易的。
有效的批判应该是这样的,责骂前首先思考:这些批评,会不会对结果有帮助?
批评别人必然是简单的,挑别人的错也必定是容易的,只是,批评本身应该是为了提供解决方案,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如果为了批评或者为了凸显自己的思想去批评别人,真的好讨厌哦。”
不以改变结果为目的的批判,就是无效的批判。
不提供解决方案的责备,就是无用的责备。
放弃无效的责备和批判,也是一种传递正能量的方式啊。
有时候,减少几个选项真的能帮你很多,人就是一个不停纠结、不停选择的动物,年龄越大,越应该在生命中做减法:减少一些不走心的朋友,减少一些没必要的信息,减少一点让自己不开心的生活方式。
许多人都在两条路上徘徊着,或者自己开辟了一条中间的路,走得累,走得慢,还走得痛苦,为什么不能选择一条,勇敢地走,忘掉另一条呢?
要知道,最坏的选择就是不选择。
我和他认识半年多,他的逻辑和思路永远是那么让人讨厌:一个人事业有成,那一定是因为他有个好爸爸;如果没有好爸爸,就有个好舅舅好叔叔。
一个女生开着豪车,她一定是被包养了;没有被包养,就一定有个好爸爸;
他从不分析别人是怎么成功的,是怎么通过奋斗改变生活的,他永远在强调客观的因素,然后用“我弱我有理”的态度去批判这个世界上努力的人,用阴谋论的眼光看着每一个进步的人。
总是强调客观原因,从来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总觉得别人运气好,自己总是怀才不遇。
总觉得世界对他不好,却从来看不到自己的问题。
一个人儿时有多么缺爱,才会觉得全世界都是好爸爸?一个人要多么没能耐,才会有这么损人不利己的弱者思维?
“每次一个人或者一件事情爆红,你立刻会发现两批吃瓜群众:一批忙着批判,另一批忙着研究。”
忙着批判的人把别人批得一塌糊涂,用各种社交媒体换着法子去谩骂,骂完别人,自己长舒一口气,然后继续骂下一个目标。他们没有看到,自己的生活已经一塌糊涂了。可是忙着研究的那批人呢,他们脑子里在思考着一件事:他是怎么红的?他有没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我能从这件事情中得到什么启发?
前者暴躁地原地踏步,后者安静地进步前行。
人不思改变,又不停地发牢骚,这种弱者思维必然会禁锢他,让他故步自封,难以前行,最终困在圈里飞不出去。
你总以为别人做的事情简单,总以为你也懂这些道理,可是你就是不做,你不做,就永远不知道这些东西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是多么复杂。
你总想找个最佳的状态迈出第一步,却永远不知道什么是最佳状态,然后迟迟迈不出第一步,最后你安慰自己:听了这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那不是废话吗,你从来没行动,只是听道理、懂道理。
懂道理的人,永远认为自己是完美的,但凡人开始行动,总会有瑕疵,可是,人就是在这样的瑕疵中成长起来的。
光想不做,光说别人不反思自己,光强调客观原因,不去自省反思,这种弱者思维,只会让一个人原地踏步,迟早会害死一个人。
对这个世界来说,没有什么果是没有因的,即使现在看不出原因,它也一定是存在的。
至于这套题,在她脑子里只留下了“我这么努力地做了一套题”的回忆,其余的什么都不记得。就像她告诉很多人自己报了一个班,可是几乎从来没有上过课;就像她找很多人探讨怎么学英语,但是从来没有真正记住点儿什么。骗别人很容易,骗自己更容易,可是,骗这个世界有点儿难。
因为毕竟,所有的努力都不是给别人看的,重要的是这些努力是否真正到达了内心,变成了提升。
在我们身边,总有一些笔记记得很认真的人,但是考试成绩不理想,也总有那些学习成绩非常好,但看起来并不怎么认真的人。很多人把后者定义为聪明人,其实他们只是在学习的时候摒弃了诱惑,一心一意地在努力,虽然那些努力没有让别人看到,但那段时间没有被干扰。
因此,你要知道,那些所谓的努力时光,真的头脑风暴过了吗?真的走心过了吗?真的问心无愧了吗?或者,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而已。
我忽然明白,来大学学习不是为了合群,而是为了成就自己的梦想,然后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群体。
这种感觉就像你是一个篮球高手,为什么非要在一群英语学得好的人中间合群呢?无法选择自己的室友,但是你能选择自己的朋友;无法决定自己的生活圈子,但是你能决定自己的理想境界。
合该合的群,寻觅自己要的,无论是理想,还是朋友,这才是大学四年该做的。
混得可以的,在大学四年活得多么假,因为他组织别人堕落,自己却坚定地向前,表里不一,活得多么难受。而混得差的,永远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他根本不知道,他就是跟风了,可是不知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最近的课堂上,我不停地跟我的学生强调一点:大学期间,你无法选择自己的室友,但是你可以选择自己的朋友。
寝室,是堕落的开始;合群,是淘汰的起点。
人是怕寂寞的,于是,大多数人都选择合群。
可是,你以为你在合群,其实你在浪费自己的青春;你以为你交了朋友,当你毕业了一无是处时,谁还会把你当朋友;你以为你大学四年不孤单,当你毕业没有工作,没有另一半时,你会更孤单。
有人说孤单痛苦,那谁又说过,实现自己的理想,不会痛苦?
此时此刻我才会感激,当初我没有合群,现在,我才到了属于我自己的群体中,去做我应该做的事情。
如果当初我合群,现在身边又会是谁,又会是什么景象?
尤其是男孩子,大学四年,一直合群,一直在寝室,一直不打开视野、故步自封,做井底之蛙。这一切,总会在今后走进社会的某一时刻,一次性地还给你。
而女孩子,更需要在大学期间培养出独立的人格,依靠一个男人,永远比不上依靠自己的双手创造的未来踏实。
但是,我想说,我这里说的不合群,不是结仇,不是桀骜不驯。至少,千万不要得罪人,因为“道不同不相为谋”。这不代表连话都不讲,或者恶语相向。你可以支持他的生活模式,只是你需要拥有自己的思想。
无论如何,那些有点儿成就的人,他们的内心,也总有自己的一片天地,他们喜欢静静地思考,并一直向理想迈进。
在最该输入的时候选择输出,大学四年的意义何在呢?
你虽然没有感觉到,但是这些东西就隐隐约约地决定着你的未来。
那段时间她赚着一份不错的工资,但是感觉像温水煮青蛙,一不留神就会死去。而且以为自己很努力,其实是努力地走向一个深渊,什么也没学到。
大学四年是吸收知识最密集的四年,时间如此宝贵,为什么要去赚钱呢?以后有的是时间去赚钱,却没有那么充足的时间和力去学习了。学生期间,穷很正常,它更能让你保存志气和战斗力,去做一些自己喜欢并且有挑战性的事情。而有些兼职纯粹是浪费时间、浪费生命,削弱着你的斗志。
其实,如果你不读研究生,这四年是你最后密集学习的四年。这四年,你要做的事情很多:你可以不上课,但是你不能不读书;你可以不拿学位证,但是你不能不学习;你可以不合群,但是你不能不交朋友。你以为在大学除了上课,剩下的时间全可以浪费,心想,我不就兼职一下,比在宿舍玩游戏、睡觉好多了。我告诉你,你在度过这些你认为的鸡肋时间的同时,有无数的学生正在努力地背单词准备出国,也有无数的学生在图书馆读着自己喜欢的书。他们毕业后,会把这些知识和一技之长全部变成工作所需,赚到更多的钱。
直到今天,我依旧感谢自己没有被赚钱冲昏头脑,我认为年轻人就不能以赚钱为目的地活着,而要更多地去学习,去了解这个世界。几年前,我决定用空余时间学习电影制作:剪辑、分镜头、摄像、特效。于是在拍了几部影片后,和优酷合作了《断梦人》。我也很感动,年轻的时候,没有因为不停地工作赚钱耽误了自己的学习,而丧失了这么多可能性。
最后,想认真地跟大家说:那些有工作、有钱人的生活,不要羡慕,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你迟早会有。但是,那些你有而他们没有的东西——时间、青春,其实格外重要。因此,不要因为干一些无意义的兼职而浪费了大好青春,要知道,这是不值得的。
很多时候,我们觉得很累,打不起精神去做一些事情,我们觉得很困,却在床上睡不着。其实,不是因为我们老了,而是因为我们没有合理地运用时间。我们的时间如此宝贵,为什么不去规划着用,很多所谓的休息时间,根本不是去蒙头大睡,而是去调整生活状态,换个大脑。睡觉只是众多放松方式的一种,除此之外,我们还有很多方法。
我曾经的一个学生是北大学霸,在考研中,他每天的时间都被自己计划得非常详细,每天英语学了两个小时后累了就开始画画,因为学英语用的是大脑记忆背诵的部分,而画画用的是大脑创作的部分。他画画累了,就继续去背政治。坐累了,他就站起来跑两圈,跑得出汗了就继续学习。他每天让自己的学习不那么单调,生活不那么无聊。虽然考研的日子不会好过,但至少能做到不那么痛苦。
很多人在长跑的时候没有坚持下去,是因为脑子里面只有自己的脚步,那一步步重复的步伐无聊且沉重,不久就会崩溃。一个个坚持下来的,都是在用眼睛盯着一路的风景。你看,所谓休息,并不是睡大觉,而是在自己的生活中添加一些料,让它变得不一样,变得多彩一些而已。
休息这事儿很简单,换个脑子而已。上课是体力活,上完后也该动动脑子了,脑子动累了,看看书休息一下,眼睛难受了,听听音乐,坐久了,跑跑步。休息不代表一定要睡觉,其实只是换个脑子去工作而已。
就像一个天天在家睡觉的人,永远不知道在跑步机上的人有另一种幸福。跑着的人,一直觉得世界是动着的,正能量和安全感差不多,都是自己给自己的。有时候,那些每天都像打了鸡血的人不是天生和别人不一样,只是因为他们一直在用一颗求知和求新的心活着。
告诉你一句话,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记得,优秀不够,一定要卓越,一定要无可替代,这才是最重要的。
毕竟努力的人很多,在大城市,最不缺的就是梦想,最不差的就是优秀的人。可是,你优秀又能怎么样,每个人对于优秀的定义又不一样,既然优秀不够,就让自己无可替代吧。而无可替代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做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情;二是把别人都能做好的事情做到卓越。这样的人,才是这个社会真正需要的。
耐得住寂寞,才能享受繁华。
我记得,那段时间脑子里面都是如何让我自己变得无可替代的想法。很感激那段日子,每天跟打了鸡血似的学英语,才能有今天自己想过的日子。直到今天,我已经开始一心一意地做工作室,希望未来能拍出更好看的电影。这条路很远,有很多人都在竞争,而我还会继续让自己强大起来,每天进步一点儿,做别人不愿意做的领域,把别人都能做的领域做绝,才能无可替代。
在这个行业待久了,我逐渐明白了,让自己强大起来比什么都重要。
因此,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在这个世界上活下来的利器,其实是一技之长。
年轻人,在学习的路上,不要低着头看书,多去人才市场看看现在的社会需要什么专长,上网看看大型公司缺的是什么人,把一技之长磨得无可替代,变成自己喜欢的事业。这条路可能很难受,但是,没有哪个高手在修炼的时候是不寂寞、不难受的,既然选择了无可替代的路,那么在实现梦想的路上挨两拳又如何呢?
和别人不一样有一个好处,就是你不用忍受人潮拥挤的交通和人头攒动的景点。与众不同不代表我错了。
“爬吧,太在乎终点就失去爬山的意义了。”
那段路,我和她一起走的,不快,但是每一步都很扎实。忽然间我明白了,其实每段生命都是在行走,终点什么的不重要,因为都是固定的,唯一不确定的,是行走的方式和路边的风景。
她说:“所以,所谓的成功学都是假的,所有的成功都是被逼出来的,努力才不一定会成功呢。”
我说:“是的,成功学就像现在对背包客的鼓吹,总有一些人会觉得工作不顺就旅行,却不知道一味地追求浪迹天涯和一味地追求朝九晚五是一样的,真正的高手是能很好地调节两者的关系的。”
我蹲在那里,不知道说什么。忽然明白了,这世上,真的有人过着你想要的生活。这生活,你也能过,你只需要一点点决心、一点点勇敢、一点点希望和一点点的相信。
我没有留她的电话,既然都是江湖人,何必要用世俗的一串数字和一个标签去捆绑一段相遇。追梦若冷,就用希望去暖。
其实一个家长不让自己子女承继自己的事业有两个原因:一是明白自由的可贵,知道自己有自己的生活和爱好的重要性,孩子也是一样的,不能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自己的孩子,这种家长是伟大的;二是深知自己的生活不是自己想要的,自己已经过得难受了,而孩子明明可以有更好的选择,这种家长,更伟大。
大二,他遇到了同样爱在图书馆看书的我。我们成为了好朋友,喜欢聊聊自己这周读过的那些好的文字和一些新的想法。
其实不存在白活的日子。不经历那些,我永远不知道自己爱什么;不经历那些,我永远不知道现在的生活是多么可贵;不经历那些,年老的时候,我一定会后悔这些什么都没做只是想想的日子。”
一些路,只有你走过了、走错了、走进死胡同了,你才知道这条路是不能走的,这样并不影响你的速度,因为,生活和速度无关,和终点无关,和路程上的风景、和陪你的人、和走路的心情息息相关。虽然你的路走错了,但是你看到了别人看不到的风景,一路上认识了你一辈子可能会擦肩而过的人,闻到了那些可能永远不会闻到的花香。其实,没有哪条路是白走的。
我记得当时读《乔丹自传》的时候,里面有一句话很感动我,他说:“如果不打两年棒球,我永远不知道自己这么热爱篮球。”
有时候我会觉得,明明两点之间最短的距离是线段,上帝为什么让你绕着走?后来随着成长,我开始明白,两点之间的线段虽然最短,但是那条曲线是最美的。而世界上美丽的图画,很少有直线,都是由那一道道曲线构成的。
没有什么路是白走的,没有什么事情是白做的,这些看似无意义的事情,都是成长的基石。我们生命中的每个插曲都有着它该有的意义,所以不要抱怨为什么不早点儿做,更不要后悔要是做了什么就好了。你有后悔、抱怨的时间,不如整装待发前进起来。有时候只有走错了路,才逐渐明白自己要的未来;只有交错了朋友,才逐渐知道什么是患难见真情;只有爱错过人,才逐渐懂得真爱是什么。
任何一段感情,无论年纪,如果两个人在一起共同进步,让彼此变得更好,那么这样的感情早点儿发生有什么不好
感情最重要的是两个人拥有独立的心灵和共同进步,不是一个迁就另一个、一个牵制另一个。”直到高考结束后,他才明白了我说的话。
你的另一半,决定着你的高度。
关于恋爱,找一个能让你进步的人,很重要,找一个能让彼此进步的人,更重要。
这种朋友的身上是有“毒”的,他们的存在会一点点地损害你对生活的信心,会减少你身上的正能量,会加剧你对世界的抱怨。可是,他们给不出解决方案,给不了你希望,这样的人,虽然不坏,但会潜移默化地伤害别人。
他说:“可是,你不能剥夺别人的希望。你批评北京的空气,你需要给出自己的解决方案;你指责排号没效率,可你没有给出更好的方法;你抱怨女孩子被包养,可你没有写出女孩子应该怎么做才是独立的。你在结尾处没有给人带来希望,这样的作品,就是负能量的,就是大家不喜欢的,就是有‘毒’的。”
几句话直接把我打醒了,那时我明白了,交朋友也是一样,明明讲的都是一段苦痛经历,而负能量是在鞭笞别人的不好、责骂社会的不公,正能量是在讲完后告诉你,即使再苦,你依旧可以通过努力去改变一些。
我不喜欢祥林嫂式的朋友,他们不断唠唠叨叨地给我们洗脑,会潜移默化地改变我们的价值观。他们喋喋不休地强调痛苦,会一点一滴地腐蚀我们的正气。离开这些有“毒”的人,去交那些能鼓励你的朋友,交那些在挫折中能激励你的朋友。你的朋友,也决定着你的高度。
关于和父母那些旧观念的矛盾,最好的方式不是改变他们,更不是妥协地变成他们,而是独立地生活、自立地活着,并且尊重他们管你的权利。
其实,每个人在生活里都多多少少地受他人的影响:爱人、朋友、亲人。身边人的性格、生活习惯都在潜移默化地决定着你的人生。跟着蜜蜂能找到花朵,跟着苍蝇只能找到厕所。安静的时候,注意时不时地看看身边的人,远离那些能让你变得消极的朋友,多和一些具有正能量的人在一起。
这背后,是信仰的缺失。我们一直把人当信仰,所以一旦一个人变了,让我们伤心了,我们就会感到丢掉了信仰。
其实这些源源不断的骂声,几乎都来源于自己的不自信和没有什么存在感。世界的美好,就是因为人和人的观点不一样,我们的观点不一样,完全可以去平静地讨论,而不是脏话连篇地出击。这样解决不了问题,只会加重或歪曲问题,一件事经常变成了另一件事。
努力没错,但还要有正确的方向,没有正确的方向,越努力越失意。如果连具体的方向都没有,那么努力两天就麻木了
我告诉所有的学生,如果你不愿意写,也要在夜晚睡觉前闭目养神地静静思考一下今天做了什么,明天还要做什么。思考的时候要分成必须做的、喜欢做的和可做可不做的。先做必须做的,再做喜欢做的,至于可做可不做的,有时间就做,没时间就拖一拖。
琰的这个学习方法就是一种很好的生活状态。过好每一天,过明白每一天,把一天细化成几个阶段,列下优先级,一点点地做:行走、记录、总结。大理想是要以天为单位的
《孤独星球》里有一句话,很多人都知道:“当你决定旅行的时候,最难的一步已经迈出来了。”可是,它还有后面一句,“如果你第一步不迈出,永远不知道你的梦想是多么容易实现。”我经常会在课上说:“当你决定学习,是不是应该先买一本参考书;当你决定跑步,是不是应该先准备一双跑鞋;当你决定追一个女生,是不是应该先写一封情书;当你决定拍电影,你是不是应该先了解一下电影的制作。”因为我们不肯迈出第一步,所以发现,梦想就越来越遥遥无期,到最后,真的只是个“梦想”。
都市的繁华下,需要人真心的温暖。要不然,一个人很快就会被淹没,满眼都是钱,满脑子都是利益
我一直认为,一个城市的户口没有家人的陪伴重要,一个月赚很多钱没有多几个朋友多几次出门陪你吃大排档重要,你买的大房子没有身边存在一个真正爱你的人重要。
我说:“刚才我们在这里跟别人吵架加上您骂我的时间,换成我的课时费或者片酬,我至少少赚了好几百元钱。有这个时间,还不如看看书为下部戏做准备,备备课为下次上课做准备,对吧?”
因为这些斗争没有意义,而有这些时间,还不如多多提升自己或者去多赚点儿钱。
中国有一句古话,思路决定出路,屁股决定脑袋。一个脑袋里面整天只有几角钱的人,想必这辈子不会赚什么大钱;一个只知道如何省钱的人,也自然而然地失去了如何赚钱的思维。我不是让大家去浪费,可你是否想过,一种过于节省的生活,其实就是浪费:你每天都在争论那几角钱,浪费了精力和时间去读书学习;把隔夜的剩菜热了吃,吃坏肚子去医院花了更多钱;你省钱不去体检,检查出大病后不得不住院花费更多。你以为你在省钱,却不知道,真正省钱的方式,是去赚钱,是让自己变得更强大,而不是为了几角钱花自己最宝贵的时间去永无休止地争论。
不是,而是因为我们在学习中,太注重学习的方法,而忘记了学习的本质。
只要我们最终的目的是把这些单词背下来,方法其实就没那么重要。学习跟其他东西不一样,你需要重视的,是结果。这世界上的方法那么多,你何必要因为大家对这个老师的评价好而使用他的方法,却忘记了,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能提高能力的,才是最好的。
而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从来不问今天我要学到点什么,只是刻意地追求学习的方法,却忘记了学习的目的。这个世界上,哪有什么方法是适合每一个人的?所有的天才,都是不走寻常路,才变得卓越。甚至,每条路都能到达远方,多尝试几次,多听几方的建议,剩下的还是要靠自己坚强地走。
正确的路,加上不停歇的步伐,总能走到终点。
每次学习的时候,你是否问过自己,今天要达到什么目标,要走到哪里。没有目的的旅行只能叫漫游,没有目标的学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形式什么的,根本没必要纠结,适合自己就好。记住,不求目的的学习都是作秀,不问效果的努力都只是浪费时间。
摸清适合自己的方法,剩下的,就是埋头努力了。
读书只能增加自己的见识和增强文化积淀,是不能让你暴富的,但至少能让你拥有一个体面的生活和一份得体的收入。
接下来,制片方组织团队制作、融资、拉广告、卖票,利滚利,花出去三万多,挣回来的却是千万。真正赚到钱的,是那些会做生意、会搞关系、会整合资源的人,而我们这些会读书的人,我们拿的只是体面的收
注意,我不是强调读书人多么优越,而这恰恰是我今天要分享的主题:职业无高低。所有喜欢读书的人想必都喜欢安静地思考,都喜欢夜晚发呆,都喜欢安静的时候对自己发问:“我想要什么样的生活?”他们都是一些有学问的人。有时候,钱多了,对一个读书人来说不算是太好的事情,因为赚钱需要牵扯的时间似乎更多,一天就那么24个小时,他们就没有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了。
职业没有贵贱,你想做学问,就应该去读书。可是有时候我们过多地强调了“书中自有黄金屋”,过多地强调了读书是为了成功,而成功的标准其实很单一:赚多多的钱。于是才会有那么多人,读书读得很痛苦。
书不会让我们暴富,不能让我们出名,但是能让我们内心深处充满安宁。读完这本书写写笔记,问问自己从这本书中得到了什么,一些好的文字,去看第二遍。你会明白,内心的安宁和充实才是对你最重要的东西。。读完这本书写写笔记,问问自己从这本书中得到了什么,一些好的文字,去看第二遍。你会明白,内心的安宁和充实才是对你最重要的东西。
我经常会被问这样的问题:“龙哥,你一般读什么书?你能不能推荐一本改变你人生的书,哪本书才是对我有用的……”你知道吗,我读的书都是我喜欢的,如果一本书你不喜欢,就不要去读。直到今天,我都没有读什么《论语》《左传》,因为看不懂。更不可能有一本书能改变你的人生,一个人的价值观是靠无数的阅读和阅历才建立起来的。谁也不知道哪本书有用,既然你不知道哪本书有用,唯一能做的,就是去读书,书籍一定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你。
我说:“那是因为,你以为成功是赚很多钱。其实,成功是内心的安宁和平和。”
直到今天,我还会在睡觉前翻几页书。如果不做这件事,总觉得生活少了些什么。希望你也一样,把读书当作一种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附上大家问得最多的几条读书细节,如果你已经开始了读书生涯,那么分享给你:
1.在看一本书的时候,问问自己,你想从中得到什么,然后带着问题去翻阅目录和文字。
2.如果一本书读了三分之一了,你还不知道在讲什么,就放手吧。
3.一本书不要超过一周读完,否则时间太长的话容易读了后面忘记前面,造成无效阅读。
4.读完一本书后,如果觉得是好作品,第二遍才是真正的阅读。
“我们这一代人,没有什么血泪人生,很多痛苦都是因为矫情。比如没有被人认可,或者是失恋了,或者是莫名其妙地情绪低落。其实这些又算得了什么?”
从他的作品中,我读到了自由,读到了一个自由人应该追求的那个东西:远方。
这让我想到了很多人,他们都独立于这个世界的体系,但又没有离开这个世界的规则,更没有丢失自己。他们特立独行,桀骜不驯。
我很喜欢他说的这段话。其实真正的高手是“特立独行的猪”,并不是去逃避这个世界,而是知道这个世界的规则,但有能力游离于这个体系之外,有智慧地区别自己想要的和不得不做的。他们不阿谀奉承,更不愿意被世界改变;他们会做自己不愿意做的,只是为了以后更好地去做自己愿意做的。他们像浪迹天涯的游子一样,但也知道这个社会的规则。过这样的生活,其实很难。我的总结是,做这样的人,你需要有这样几个特征:一是拥有一技之长,让自己无论去哪儿都能赚到钱;二是不去从政,人事太复杂;三是明白自己想要的生活,坚定地去追。算下来,这样的人,还真的很少。
曾经看过罗琳的访谈,她说:“人最幸福的,就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还能谋生。而很多人,做着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度日如年,或是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发现它无法谋生。二者都能兼顾,是需要有强大的内心的。”
但如果不能决定自己的生活,那么,至少要能决定自己的心态和心情。
时间像是把刀,割碎了回忆,杀死了美好,但时间也像水,冲淡了痛苦,洗净了心灵。
当你发现能够追梦的时候,其实就已经很幸福了。
在这个世界上的很多角落,有多少人,因为家庭,因为生活的变故,连梦想都不敢有,他们活在父母的阴影下,长在现实的黑洞中。所以,如果你四肢健全、时间充裕,又有什么资格抱怨自己今天又浪费了一天,又有什么权利不停地说自己好无聊呢?
“梦想”这个词,已经被滥用了,甚至每次一说到“梦想”这个词,就被人说成心灵鸡汤。而这样说的人,只是因为他们活得麻木,不知道生活还是要有一些盼头和希望的。而那些有盼头的人,一定记得只要有梦,就是幸福的,只要你还能去追,就应该不抱怨地前进。珍惜当下拥有的,追求可以得到的,放弃不属于自己的,不去成为那个让自己难过的断梦人。
其实在北京,有很多这样的北漂,他们把梦想当作安全感,把希望当作灵魂的寄宿。他们可能没有车、没有房,但是这些人看着远方。我,也是这样的一个人。
但我从未觉得自己孤单,因为,那段时间,我还在读书,还在锻炼身体,还在努力工作。因为内心深处坚信,日子不会一直这么差。
我却太能理解了,因为在不远的中国,很多人也认为读书没用。读书能当饭吃吗?读书能让我富裕吗?读书能让我买好房子吗?对他们来说,这里的“用”,只是赚钱而已。
我在写YY的这个故事的时候,内心是愤怒的。因为上学读书受教育,为的不仅仅是赚钱,还为了能让自己变得更有文化,更认识自己,更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去上大学也并不仅仅是为了找工作,还为了交朋友,听大师的讲座,感受校园社会的氛围,读自己喜欢的书。这些,才是彻底改变一个人的东西。
为了一点学费,赌上了女儿的一生……后来的YY成了家庭主妇,日子听说过得还算可以,只是,我们再也没有见过她。一个家越穷越不受教育,越不受教育越穷,恶性循环。教育背后的矛盾从来不是金钱,而是那些可怕的意识。
喜欢以上亮第四部分。尼泊尔,他眼里是没有教育,等风来是爱情,我收藏的另一本书却讲的是,最幸福?带着好奇,以后回去看。
这样大的工作强度其实很可怕,因为一个人一直在工作、在输出,没有时间去学习,完全是拿身体、拿青春去换钱,上着同样的课,对自己的提升也不大。
我经常跟自己说,半夜是思考的好时间,更是寂寞的时光,虽难熬,但世界上伟大的事情都是一个人默默地做出来的,别浪费,应该去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磨出一技之长。那段时间我开始明白,浮夸的夜店文化,或许带来的并不是放松,只是无尽的空虚。
女孩子如果洁身自好,就应该习惯在夜晚独立坚强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习惯寂寞的时光,阅读书籍,追美剧,而不是放纵地浪费自己的青春。
因为白天的时间大家都有着自己的工作,差别都不会太大,可是那些晚上还在努力的人,是最值得敬佩的,也是成长最快的。这些时间为什么不积累下来,去做点儿真正对自己有帮助的事情,去磨出一技之长,去读书、写字。
可是,要相信,时间是洗刷痛苦的唯一方式。这世上,没有谁离不开谁,只是时间还不够长,对的人还没有出现。
任何一段感情,即使再痛,也是能走出来的。每段感情留下的痛,都只是为了让你变成更好的人,然后遇到更好的另一半。
这世上有多少感情,都败给了肆无忌惮;有多少爱,都输给了承诺。我经常回想,无论你现在有多爱对方,多相信你们的未来,都不要承诺任何事情。因为只要不承诺,每天都是惊喜;一旦承诺了,每天都是约定。
我在学编剧的时候,老师曾经跟我们讲过观众的心理。塑造人物时,如果他一开始是一个好人一直做好事,后来只要他做一件坏事就会被观众唾骂;反之,如果一个十恶不赦的坏人做了一件好事,观众就会觉得可以原谅他。所以,那个时候,我开始认为:感情也是一样,不要一直对别人无条件地好,要时不时地做一个“坏”人。
对于美国人来说,他们一直觉得,父母只是生了我、养了我而已,凭什么干涉我的选择呢?在中国古时候就有这种自由主义思维。古人曾提出这样的观点:父母对孩子没有恩典,因为父母在没有通知孩子的前提下就把孩子生了下来,所以,父母应该对孩子抱有一份愧疚感。
这个观点,后来再次得到巩固。
因此,我在美国的时候,经常看见很多孤寡“空巢”老人,孩子一年难得回来看他们一次。那个时候,我明白了孝顺的可贵,也知道中国文化“养儿防老”的重要性。有时候我很难理解美国的家长,为什么不让他们的孩子陪在身边,可是他们说:“他们有他们的生活,我们有我们的。”反观我们的文化,更让人容忍不了的是一些拿孝心当枪使的中国家长。
一直想说,一段错误的感情只是证明之前做的一些事情不对、某个人不对,不代表着以后都不对,未来在某个地方,一定会有一个人等着你。而你需要做的,是让更好的自己去迎接,而不是带着阴影去质疑。
谢谢你,我会继续幸福下去。
但这一切的物质,都是基于两个人有爱的前提下。这里的爱,不是指荷尔蒙分泌,而是两个人的灵魂是否可以平等地交流。如果没有平等的交流,只是男生弯下腰去爱女生,女生踮起脚去够男生,这样的感情,再富裕的生活状态,也只是没有结果的悲剧。
可是,这个世界很奇怪,人们总是先看所谓的门当户对、家庭背景,再看感情是否和谐。
在英国,Take me out(《非诚勿扰》)的收视率很低,因为女嘉宾问来问去就是问男嘉宾“你的兴趣是什么”这样的问题。他们认为,没有共同的爱好,你再有钱,也只是你自己的而已。而中国,《非诚勿扰》的收视率很高,每次听见女嘉宾问的问题,都特别毁三观。一直觉得,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就是人有感情,而动物只顾着繁衍。如果两个人连起码的平等交流都没有,拿什么去结婚,拿什么去说一辈子?
你不懂他的痛,他不理解你的喜悦,即使两人同床,灵魂深处却只是孤单一人,这样又怎么能做伴侣?
真正的感情,是要两个人能聊到一起的;最好的情侣,是能用灵魂平等地交流,是能用心去温暖彼此的。
我从来没有说女生和大叔在一起不好。但是你是否想过,你找的那个大叔,他的生活次元是否跟你一样,他是否能和你平等交流。生活中,你用不用一直追赶着、乞求着让这份感情变得平等,而他会不会一直要弯着腰跟你说话。只有让双方都变得更好,这感情才是最美的。只有一方开心的感情,必定有一方是受迫的,这种受迫的感觉积累着,就会成为分手的源头。
的确,两个人在物质上无忧无虑,可在精神上,却出现了鸿沟。两个人的话题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思考不在一个节奏上,接下来的生活,女生发现自己前所未有地累。这种累,与钱无关,与物质无关。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其实两个人在一起和钱没有太大的关系,而是看两个人是不是在一个频道上,不需要刻意地讨好对方,不用踮起脚去爱另一个人,更不用觍着脸去够另一个人。两个人在一起,舒服就好,聊一些很无聊的话题也不会腻味、乏味才对。就像第一个故事里面的那个女孩子,她告诉我,下次找男朋友,第一个要求就是有内涵,能聊到一起,然后考虑钱和房子。因为那些身外之物,都可以通过两个人的努力争取到,而能不能在同一个频道上,能不能聊到一起去,看的,是缘分。
为什么不相信自己眼睛里看到的那个人的样子,你又不是孩子,又不是不懂得人性,何必要通过那些只是听起来很动听的虚假故事来臆断一个好人,何必要相信一些小人的言语。
她打开星巴克的门,天已经黑了,美国的街道和中国不一样,晚上让人感觉不太安全。于是她加快了回家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