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灵记】桥·马

  那年,战乱。

  为人子者,忠孝两难,为保小家,披甲上阵,为国而战。

  春,桃花芳菲。村头李家的姑娘日日都来到周家,为周老太洗衣做饭。

  周老太的长子与次子,均赴国难,永留战场,归来的只有抚恤金与荣光牌。  

  李家姑娘与周家三子有娃娃亲,周老太丧夫十余载,腿脚不便,李家姑娘便将她视作亲娘。

  夏,荷花开了一遍又一遍,清香如故,莲子也是一样苦。  

  周老太吃着李家姑娘做的采来的莲子,心中念着自己的儿子,屋檐上的燕子换了一窝又一窝,儿子却还未归来。  

  李家的姑娘也到了出嫁的年纪,村里的年轻人,邻村的媒婆,焦灼的目光,比村头那条溪里的水还要耀眼。  

  秋,周老太每日早起,便要到村口的廊桥坐着,她想在儿子归来之时,成为第一个迎接他的人。  

  不论晴雨,李家姑娘会送饭到廊桥上,日落时则来搀扶周老太回家。  

  冬,李家姑娘嫁人了,周老太也为她欢喜,夫家是个县衙里做事的,家境也殷实,对李家姑娘挺好。  

  周老太依旧每日坐在廊桥上,期盼着儿子归来。  

  李家姑娘时常还来送饭,有时是她夫家的下人来送。  

  周老太望着远处被山挡住的天地,一咳嗽,身子便止不住地摇晃。  

  “儿啊,娘的头发都白了,你归来时,可还能认得娘?”  

  “征战在外,身体可安好?”  

  “桥啊,桥,我若等不到我儿还乡,你替我等下去,可好?”  

  这日,周老太在桥上忘了回家,李家姑娘染了风寒,未来送饭。  

  翌日,周老太依旧坐在廊桥上等待儿子归来,只是路过的人都觉得有些奇怪,这周老太,看起来身体越发硬朗了?    

  

  战刀过处,血花绽放,若九幽之下,忘川河畔那鲜红的彼岸花。

  红到发黑的战袍,不知破了多少遍,用绳子和碎布缝补,歪歪斜斜,比起娘亲的手艺,呵……

  周三吉摸着胸前的吊坠,一块不值钱的玉佩,上刻平安二字,它曾是两位兄长的遗物……

  鞑虏不驱,何以还家?周三吉摸着玉佩,想着二哥当年上战场之前说过的话。

  “娘亲,儿子定要活着回来!孩儿还要孝敬您呢!”

  周三吉拿出水袋喝净,再一次提起战刀,翻身上马,从隐蔽处冲出,杀向一个背对着他的鞑子……

  十年后,周三吉终于回到了家乡,只身一人,他远远便看见廊桥上有一老妇,边哭边喊他的名字。

  

  “儿啊!三吉我儿!”

  “娘亲,儿子回来了!”

  “回来就好,回家,咱们回家,娘亲给你做饭吃!”

  

  周家,周老太给周三吉做了一桌子菜,周三吉没有多问,为何家里有这么多食材,只是大口大口地吃着。

  “儿啊,慢点吃,别噎着。”

  “娘,你做的饭菜最好吃,我在军中吃不到这么好吃的饭食。”

  母子团聚,冰冷的家中似乎多了一些温暖。

  

  第二日,嫁作人妇的李家姑娘带着一个僧人前来周家,想请僧人念经超度。

  她说周家老太已经离世三年,去年军中也传来了周三吉战死的消息。

  昨夜路过,她却听到了这屋中有人对话。

  

  周家屋内,周老太的房中,一根廊桥上的木头躺在床上。

  周三吉的屋内,则躺着一匹战马。

  高僧在两个房间徘徊,许久,叹息一声,终于道出真相:

  慈母期盼儿子归来,感动了廊桥之灵,故而,桥灵耗尽灵气,化身为老母,等候多年,只为给儿子做一顿丰盛的家宴。

  儿子时常牵挂母亲,感动了战马,战死边疆后,战马化作他的模样,磕磕绊绊一路寻来,终于回到故乡。

  两个心怀慈悲的生灵,彼此演戏,像极了一对真母子,完成了两个已故之人的遗憾。

  当他们各自回房休息,终究都因灵气耗尽,而离开了尘世。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