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酷爱读书,却苦于没有资源。一次母亲带着我去一个姨姨家串门,妈妈打算借我几本书从他们那里,母亲总说我乖巧懂事,分外的理解我的心情。我从小穿着姨姨家一个比我稍长的姐姐的衣服长大的。姨姨家条件颇好,所以我的那些衣服穿出去都会被同龄的小孩羡慕,在他们眼里我是一个无比幸福且富有的孩子。小时候也一度沾沾自喜。可是,即使这样我还是渴望能有一件自己的新衣服。穿着别人的衣服我总觉得失去了自我。
还是感谢那些年被帮助的日子,不然不但没有好看的衣服穿,不知道我会怎么长大。衣服可以穿,但书是借不到的。我常常想起母亲借书的情景。而我读了好些年书,却还是一个如此贫瘠,甚至有时候缺乏常识的人。我开始反思我读书的动机,书该怎样去读,我们读书的真正目的又是什么!
小时侯有个习惯,写日记。小学的语文老师每天都会监督,把写日记的本子叫“妙笔生花”,一直坚持着这个习惯,收益颇多。我承认后来我写东西的动机真的有点功利性质了,无可厚非“贩卖知识”这本身是没有问题的。可是人一旦有了太过渴求达到某种目的心理,会适得其反。源于这个习惯我写作文是不用发愁的,至于措辞如何暂且不谈,至少不会词穷。
我也承认,有些人读书的确是为了出人头地,走出大山,为了诗和远方。常常听到家长们教导自己的孩子好好学习,考上大学,之后的生活会如何如何,仿佛这就是读书的动机了。我终是没能在那些年岁里真正理解读书的意义,最后以失败告终,但是那些在与生活对抗的日子里,我也试着去理解他人,理解世界。直到我开始承担责任,面对生活的种种不堪的时候,才想起来原来我曾经也是有梦想的。
表面嘻嘻哈哈,每天都有使不完的劲儿来嬉戏打闹,音乐给了我不一样的童年。我是个笨孩子,但是表面给人一种聪明伶俐的错觉。所以读起书来,使尽浑身解数也没长进的那种,那是一种很无奈又特别痛苦的感觉。有一种付出没有收获,反而成为一种负累的时侯,习得性无助就表现的淋漓精致。那年上了高中,爸爸问我高考会不会吃力,要不要学个特长啥的,可以提高一下分数,其实,音乐绘画我在极小的时候都有天赋。只是,没有真正的培养,最后都被雪藏了。我特别渴望能学一门特长,但是当爸爸问我的时候,我依然说不用。因为我们家有六个孩子,我们都在上学,学习特长很费钱的。从小就比较懂事,长大就比较受伤。我心疼我的父母因为我而让生活越加的沉重。所以一路成长小心翼翼,也变得极其敏感。我当时想等我自己挣了钱,我就去买一些乐器,来弥补小时候的缺憾。
大学毕业就遇到了我的先生,他当时随口问我喜欢什么,我不假思索的说小时候希望学学音乐,有个属于自己的乐器,陶冶情操也是不错的。他记在了心里,我们认识不久,他送了我一台电子琴,可能在别人眼里没什么,可是我特别珍视它。但是,我发现了一个问题,我所谓的喜欢只是停留在儿时想要一台电子琴的那个阶段,而现在只是一种补偿心里。我发现我并非真正爱的是音乐或者某个乐器。就像小时候以为自己爱读书,因为没书,才去借书。而真正有了资源的时候就把它们束之高阁,原来只是因为匮乏才觉得我需要,渴望,甚至误以为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