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疮,或者称痔,是临床上一种最常见的肛门疾病。根据发生部位的不同,痔可分为内痔、外痔和混合痔。目前认为内痔是肛垫(肛管血管垫)的支持结构、血管丛及动静脉吻合支发生的病理性改变或移位。外痔是齿状线远侧皮下血管丛的病理性扩张或血栓形成。混合痔是内痔和外痔混合体。
痔疮是临床上一种最常见的肛门疾病,常言道“十男九痔”、 “十女十痔”,可见痔疮发患者群之广。
目前的主流医学认为:痔疮的具体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目前主要有以下学说。
一、静脉曲张学说
静脉丛是形成肛垫的主要结构,痔的形成与静脉丛的病理性扩张、血栓形成有必然的联系。从解剖学上来看,门静脉系统及其分支直肠静脉都无静脉瓣;直肠上下静脉丛管壁薄、位置浅;末端直肠黏膜下组织松弛,这些因素都容易导致血液淤滞和静脉扩张。此外,由于直肠肛管位于腹腔最下部,多种因素,如长期的坐立、便秘、妊娠、前列腺肥大、盆腔巨大肿瘤等,均可引起直肠静脉回流受阻。目前颇有争议。
二、肛垫下移学说
肛垫起闭合肛管、节制排便作用。正常情况下,肛垫疏松地附着在肛管肌壁上;排便时受到向下的压力被推向下,排便后借助自身的收缩作用,缩回到肛管内。弹性回缩能力减弱后,肛垫则充血、下移形成痔。西医主流支持肛垫下移学说。
我都不知道这么多医学博士、医学专家怎么就只知道翻学术论文,看前面的老师怎么说,人云亦云。而不是自己潜下心来弄点真才实学出来。
我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得出结论:
痔疮其实和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一样,是不良生活方式导致的疾病!
为什么婴幼儿和小孩子都没有痔疮?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受到不良生活方式的干扰。痔疮并不是人类与身俱来的疾病,而是一种后天的“生活方式疾病”。
痔疮的那种痛苦难以言表。简书上作者沙舟先生在他的“《家族往事》创作随笔一”里面,提到痔疮的痛苦和治疗痔疮的过程:
“手术完成第三天,屁股流血不止,几次缝合于事无补,几个大夫会诊,决定“烫”,把我推入手术室,插上电烙铁在伤口处按住“烫”,手术室烟雾缭绕,满走廊都是烤肉味。每“烫”一下,我就像案板上任人宰割的猪,浑身颤栗,无法控制地大声尖叫。”
看了令人毛骨悚然!
我二十多年以前也经常患痔疮,当时我也认为:“十男九痔”,好像这病就该得的,跑不掉的。
后来大概在1996年,我买了一个韩国生产的手动喷水马桶盖,不用电的。这个马桶盖不仅可以冲洗肛门,还可以把水冲进肛门里面,当觉得肛门里面发胀时关水,再把水排出来。可以重复多次,就像“洗肠”一样。
后来,这个马桶盖坏了,我又买新的,直到现在买的智能电动马桶盖,我这二十多年再也没有离开过冲水马桶盖。
当时,买冲水马桶盖完全是为了卫生,根本没有想到竟然会根治好我的痔疮。
大概用冲水马桶盖十多年后,我突然意识到原来每年都要犯的痔疮再也没有犯过了。后来我每年都注意痔疮的问题,直到现在也没有再发生过痔疮。
于是我知道,是原始的生活方式导致的痔疮,痔疮其实就是一种“生活方式疾病”。
但是我是学工科的,不是医学专业人士。我也没有把它作为专题研究后在有关医学期刊上发表的想法。再说“人微言轻”,谁会听我的呢?
但是我多年业余的中西医学研究经验告诉我,痔疮的发病机制主要就是生活方式造成的,其次就是饮食因素。
我现在正式把“痔疮是生活方式疾病”提出来。我相信,总有一天,权威医学刊物譬如《柳叶刀》等一定会承认痔疮发病原因就是不良生活方式!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被我国一些人经常嘲笑为“阿三”的印度人卫生条件并不比我们好,地处更南端,气候更热,但是痔疮发病率却很低。原因就是被我们耻笑的习惯:便后用左手及水搽洗肛门。印度大多数人都暂时用不起冲水马桶,但是他们这个习惯却让他们远离痔疮的困扰。不知道当年的唐玄奘去印度取经,取回来的经现在只有极少数学者知道,普通大众却只学会了迷信,根本不知道何为真经。但是印度人的这个好习惯唐僧却没有取回来造福亿万国人,真是罪过罪过!阿弥陀佛!
生活中要想不得痔疮,第一是便后冲洗。第二就是不要食用引发痔疮的食品。第三就是保持内裤卫生。第四就是心态平和。做到以上几点,痔疮永远和你拜拜。
最后用一句口号结束本文:
要想痔疮无,便后冲屁股!
2021年9月14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