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谈】跟将要、正在、曾经在日本工作的中国人聊聊天儿~
【关于笔者】Charlize。半专业HR。专门为日本公司搜罗国内顶尖人才出国工作。
日本的那些行业巨头,像松下、索尼、夏普这样的公司被称作“大手”。但是,与其相对的中小企业,并不是叫“小手”,而是化用了一个英语词“Venture”,日语读出来像“奔恰”。(简直是要逼死处女座\(`0´)/)
“选择做大公司的螺丝钉还是小公司的万金油”的这个命题,前辈们给的那些许多建议是很中听的,只要不是一个完美主义者,这个选择并不难,没有好坏,只有得失。
第二次的访谈对象,便是这样一位从日本的中小企业的工程师,转身上任大企业的技术销售。你或许还在纠结,但是有时候抉择就是那么干脆简单。
海谈 Ⅱ
万金油 VS 螺丝钉
江 祖锐
男。
现基恩士中国技术销售。@中国上海
前竹本电机株式会社电气工程师。@日本大阪
这是他的Timeline:
2012年3月 参加启程日本并且竹本电机面试合格
2012年6月 浙江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毕业
2013年3月 赴日本入职竹本电机
2014年4月 内部调派回国入职竹本电机上海分公司
2015年7月 入职基恩士中国
首先要非常感谢江祖锐对“海谈”行动的支持。我与他素未谋面,聊了几句之后,发现我们两人的日本经历居然如此相似,在槽点上面简直惺惺相惜。很多日本的中小企业在本国已经艰难求生,被寄予厚望的海外事业大多也都是亦步亦趋,夹杂着放大的自信和誓死的决心,捧着被人践踏的优势,谈着浮如飘絮的Know-How。我一直记着一个特别拗口的词:ガラパゴス化。不知道为什么,就是记得。
不好意思文风歪掉了。拉回来先。说正事儿!
感谢江祖锐加入“海谈”第二期。请先给大家做一个自我介绍吧。
我叫江祖锐,四川人,91年生狮子座,浙江大学毕业。平时比较喜欢运动,看看海贼王。毕业前夕偶然接触启程日本,有缘拿到竹本电机株式会社电气工程师的offer。在大阪工作一年,之后派回上海分公司,今年7月进到了现在的公司——基恩士中国,从技术转到了销售。希望自己的这份经历也能多少帮助到更多的人。
毕业的时候为什么有想去日本工作的念头呢?
我本来在申请国外的学校,并没有参加秋招。等到申请结果下来不太满意的时候,就决定参加春招。但毕竟春招的公司不多,华为之类的大公司基本上已经停招了。不过刚好启程日本有竹本电机的招聘消息发出来。因为本来就想出国长长见识,体验一下异国文化,加上日元汇率不错,工资的诱惑力也很大,就决定去试试。
第一次接触日本本土公司,你是怎么应对面试的呢?
面试的时候,公司来了社长、技术部长、财务部长和一位中国籍的员工担任翻译。问题大多是关于性格、学校经历。他们比较重视回答问题的逻辑性和思维方式。技术职位还有笔试,都是些电子类和编程类的题目,纯英文的。我后来听说我的笔试是满分(yeah!)
看来拿到offer还是比较顺利的。是什么让你下定决心签约的呢?
我基本没怎么犹豫,当时找工作也处于比较疲累的状态,而且对公司的发展和技术还是比较满意的,就签下了。
当时竹本电机在上海刚建好了分公司,招聘的计划是电气工程师、机械工程师、销售各1名,先到日本总公司研修1年,再派回上海,之后在上海公司组建自己的团队,中国的订单(包括如果发展的好的话东南亚那边的订单)都会安排在中国做。我这一届的3个员工会作为各自部门的领头人来培养,带领上海分公司的发展,这样职业前景是我满意的。
你作为电气工程师在日本总公司研修,对日本技术环境的感受是什么呢?
竹本电机主要做计量设备,全日本大概有300多员工,其中200多人在总部的大阪。公司属于工业自动化里面的一小类,就是一般的控制自动化技术。虽然计量行业不是很大,公司也不多,不过竹本电机在日本行内还是很受认可的,客户里面就有像佳能和花王这样的大企业。
日本的技术感觉比中国更考究,传说中的“匠人精神”,几十年对同一个工作的钻研,包括技术上一代一代的传承,都能在很多地方体现出来。
公司里的工作流程都是什么样子呢?你负责的工作是哪一块呢?
整个公司就分机械和电气两大块。机械部分会优先设计制作,电气部分再做配套的接线、程序编写、调试。
我负责的嘛,就是设计整个系统的电路图,编写plc控制部分的程序,然后整机进行功能调试,到客户现场验收。因为日语原因,前期跟客户会谈提出方案的部分我并没有参与。
你在工作中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感受最深的就是对什么事情都非常仔细认真的态度吧。
特别对于产品上面,这一点带来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可能一个小步骤的对比没有恨明显的效果,但是从一个底层到上层,很多步骤积累起来就是很大的差距了。
比如日本从钢铁等原材料上面就跟中国的不一样,然后机械的钣金加工精度等等也会好出一部分,自动控制方面的规整性合理性也会更好。整个加起来到最后就是很大的差距。
在日本工作,有没有觉得不太适应的地方呢?
有啊,这个就是弊端了。
我感觉日本人不太愿意变通,什么都得按照他们以前的习惯一步步来。其实合理安排的话会有更高效的学习和管理方式,但是他们不会选择这样做。当然不是所有日本公司都这样,只是我所在的公司比较传统一点。比如说我们的研修,只有短短一年时间在日本,但公司没有制定比较系统的学习计划和培养计划,还是选择让我们按部就班地慢慢学,说到底其实就是效率低下。
一年研修完了被派回上海来负责什么样的工作呢?
上海这边没有成型的技术团队,基本上就是一个人负责到底。虽然订单少,但是还是非常有挑战性,感觉得到自己的责任非常重。
后来决定离职是为什么呢?
上海分公司自从成立之后,发展并没有预期的那么顺利。中国这边的运营成本年年攀升,加上中国客户的需求特点跟日本客户不太一致,很多既有的优势不大能发挥出来。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主观客观的因素加起来,感觉不仅是公司前景和自身职业发展都有瓶颈,所以考虑换个工作。
还有一个离职理由是因为薪资。签约时只约定了在日本的薪资,对于派回上海来的薪资没有做过事先约定,结果派回来之后的薪资按照上海本地的待遇执行,不升反降,心理上还是不太接受的。这一点也要提醒各位赴日就业的后辈们,如果涉及到今后一定会外派,那么外派后的待遇一定要先跟公司确认好。
这次离职,直接从技术转销售,为什么做出了这么大胆的转变呢?
找工作的时候没有想得这么明确,这算作是一个考虑的方向。找到了之后才决定下来的。主要是自己也想挑战一下新的工作方式,看看自己是否适合做销售。
基恩士的产品在之前的公司中就有所接触,全自动化领域的标准零配件厂商,产品线从传感器到测量仪器到摄像头到控制器,曾经蝉联日经新闻的日本最有价值公司100强的第一名。在这样一所行业领头公司的销售网络必然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接触了销售工作之后,感觉跟之前相比最大的挑战是什么呢?
思维方式不一样吧。技术跟销售,一个需要讲求精益求精,稳妥、没有纰漏,销售需要讲究大刀阔斧、高效率、提高速度、积累数量。所以很多做事方式上面区别非常大。像现在的工作,就不会有很多的时间去仔细检查做过的事情有没有什么问题,有时候一点小问题也不会影响大局,相比之下,马上着手做下一件事情意义更大。以前的工作,自己负责电气设计,出了一点差错可能后续花掉的成倍的时间检查,还有很多额外的负面影响,所以一点都不敢大意。
但是我毕竟以前是做工科研究的,上一份工作也是技术职,再加上有自己本身性格比较较真儿,现在还是感觉可能自己更适合做技术。
现在的公司是“大手”了,那么在大公司和小公司工作的感受有什么不同呢?
最明显的就是制度成熟不成熟的问题。
一些必须走的流程,必须考核的数据,大公司比较严格,小公司就没有那么死板,会比较灵活。
回头来看自己毕业之后去日本走了一圈,又回到国内,你想给那些在考虑去日本工作的后辈们一些什么建议呢?
首先对自己想做的事情有个很好的规划,每个人计划不一样,对应能够做的选择也肯定不一样。如果希望安稳工作的,去日本一年肯定比不上你在大公司呆一年。
但是如果你本身就想尝试很多新鲜事情、体验不一样的生活,那我还是很推荐出去看看的。毕竟很多东西都要自己亲身体会了才会有那样的感受和经历。需要注意的地方:一个就是自己和公司的发展前景,另外一个就是文化方面的隔阂。可能这两方面会对工作和生活带来比较大的影响。
【完】
加拉帕戈斯化(ガラパゴス化、Galapagosization)是日本的商业用语,指在孤立的环境(日本市场)下,独自进行“最适化”,而丧失和区域外的互换性,面对来自外部(外国)适应性(泛用性)和生存能力(低价格)高的品种(制品・技术),最终陷入被淘汰的危险,以进化论的加拉帕戈斯群岛生态系作为警语。也被译作“孤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