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筱禾
“你们在一起多久了?”
“7年了……”
“没看出来,你还挺长情哪!”
“那必须,我们还有很多个7年!”
咳咳,别误会,不秀恩爱不虐狗,我说的是——我和手帐!
进入手帐坑到现在已经7年的时间了,谈不上坚持,可能正是因为自己热爱,所以一直在做吧。在这7年的时间里,我的手帐体系不停的变动,试过all-in-one的形式,也试过用各种本子来做手帐;试过胶带拼贴,也试过性冷淡风。根据自己身份的变化、需求的调整,直到现在每年基本都有一个新的体系尝试。然而,不管用几个本子、内容是什么风格,对于手帐的热爱依旧如初。
那么,手帐到底有什么魅力,让我这7年一直不离不弃呢?我想从三个方面来阐述:
1. 手帐给我带来了什么?
2. 纸笔系统与电子系统的区别是什么?
3. 如何开始做手帐?
1. 手帐给我带来了什么?
手帐来自于日本,最初的目的就是用来做日程管理,这也是我开始做手帐的原因。通过手帐,我制定计划—记录时间花销—每天做检查总结—及时调整方向和行动。
通过PDCA不断的循环,我在时间管理方面的能力逐步提高:
· 对时间越来越敏感,做计划时基本能够准确预估需要消耗的时间
· 不断发现自己时间利用上的不足,及时弥补,形成规律
· 通过每天的行动和总结,及时调整计划和方向,一步一步达成梦想
随着对时间管理手帐的熟练使用,我慢慢将手帐扩展到学习领域:读书/课程笔记。
在做笔记的过程中,我发现:其最主要的目的并不是画出多好看的简笔画,也不是用五颜六色的笔让人眼花缭乱,而是对逻辑的梳理和重点的把握。
我的笔记也不是一天两天练成的,经历了“简单摘抄罗列—大段文字表述—逻辑清晰重点突出”几个阶段。当看清事物本质,开始化繁为简的时候,我对于手帐“工具性”的认知也愈加明朗起来。
不仅仅如此,手帐也让我记录下生活中美好的点点滴滴,让生活更加有仪式感、有迹可循、有甜蜜的回忆。
经常听到一句话:没有记录,就像没有发生过一样。想要留住生活,不能只依靠每天高速运转的大脑,更要依靠双手。不论是文字还是图画的形式,只要是彼时此刻的真情实感,就都值得纪念。即便现在“断舍离”的生活非常流行,但回忆不能断,生活不能舍,过往不能离。
2. 纸笔系统与电子系统的区别?
如今各式各样的电子软件层出不穷,不论是时间管理、云笔记还是日记类的软件都非常盛行,甚至有语音直接转化为文字的软件,简直是方便你我他。
在这样的大时代下,我也经常被小伙伴们问到,为什么还是那么热衷于纸笔系统,而不去尝试电子系统呢?其实,我尝试过利用移动设备来进行生活管理,对于很多时间管理、云笔记的软件也非常熟悉。但相较起来,纸笔系统是我的最爱。
谈到纸笔系统,我一直有种不知道原理的感受:用笔在纸上写写画画的时候,大脑出奇地活跃,总能迸发出很多很新奇的点子,也能让我正在思考的问题快速得以解决。但在电子设备上进行,就没有这么明显的感觉(导致我即便用电脑写文章,也会用纸笔先列出写作提纲再开始)。
最近看《高效的秘密》这本书,里面写到一个来自普林斯顿大学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关于手写笔记和电子笔记的对比实验。在课堂上,学生被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要求手写笔记,另一部分则用云笔记。很显然,使用云笔记记录的内容会更多,也非常顺畅。但是课程结束进行随堂测试的时候,手写笔记的学生记住的内容要比打字的学生多出一倍。一周之后再做测试,手写笔记的学生正确率依旧高过电子笔记的学生。
这份报告中说,正是因为手写笔记让学生在“信息处理”的时候产生了障碍,于是他们的大脑会更加活跃去克服不顺畅,从而掌握了更多的课程内容。
运用到手帐中其实也是一样,不论是时间管理的复盘,还是笔记的逻辑思考,都需要大脑被充分调动。而使用纸笔系统,无疑是深度思考的催化剂。
3. 如何开始做手帐?
在各种平台上看到手帐大神们的作品,很多小伙伴觉得,需要很多设计功底和美术细胞才能开启手帐之路,其实这是对手帐的误解。
我在前文提到过,手帐的“工具性”是其最本质的核心内容,各种装饰也好、拼贴也罢,起到的都是锦上添花的作用。因此,在开始手帐之旅前,需要考虑的最核心的问题,并不是自己的美术技巧与能力,而是——我究竟想要用手帐来干什么?
在前文中,我已经写到手帐给我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这些都是手帐之于我的意义。那么小伙伴你呢?你又想通过手帐有怎样的改变?当你想清楚这一点,只要一个本子一支笔,就可以开启手帐之旅了!
至于后续如何让手帐更加高大上起来,如何提升自己的审美、设计和美术功底,其实大可不必着急。如果手帐内容中真的需要相关技能了,自己总能找到办法学会的!我用20天的时间实现了手绘从0到1的蜕变,我会告诉你们吗?
来,让我们愉快地玩手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