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场婚礼上女孩的父亲对女婿说:“作为第一个爱她、亲她、抱她的男人,我只对你提一个希望:你能像我一样疼爱她一生。但是,当你不再爱她、不愿意与她共度一生的时候。没必要打骂她、欺骗她,只需要告诉我,我就会带她回家。”
这位父亲几度哽咽的说完这番话,使婚礼现场的每个人都不禁动容。可这位父亲的深情并不是独一份。我参加过许多婚礼,但凡嫁女的父亲,几乎都会来这么一出扎人心肺的“表白”。
确实,出嫁意味着女儿从一个家到另外一个家,身份和角色已是大不相同。所以,大部分父亲都会在婚礼上严肃致辞。但有位父亲,却连出席女儿婚礼的勇气都没有。他就是“痞子作家”王朔。
女儿结婚时,他一反众人眼中的“浑不吝”形象,变得内心柔软又细腻。以至于根本没有勇气出席女儿王咪的婚礼。在婚礼现场,王朔的好友陈丹青看到新郎新娘携手而来。一对新人渐行渐近之际,他不由自主开始想象自己女儿未来出嫁时的情景,也不禁感慨万千了。
这时,陈丹青突然理解了王朔不敢来的原因:他这样的性情,看到女儿出嫁肯定扛不住。他是怂了,怕自己哭得控制不住自己,给女儿丢人。
这就是王朔。他虽然狂傲不羁、浑不吝,但是对女儿王咪却柔情似水。他对女儿的要求并不高,最大的期望也不过是:嫁给最爱的人,过普通人的生活。也许在活明白了的王朔看来,平凡才是幸福。
当然,王朔对女儿的爱毋庸置疑。而构成这份父爱的千言万语,就汇集成了这本《致女儿书》。书中有很多给女儿的忠告,多年来都被家长们当成转赠给女儿的金句,比如:“我不要你成功,只要你快乐”。“你必须只有内心丰富,才能摆脱这些生活表面的相似”……
常有人说:“父母在还有来处,父母没了只剩归途。”在亲人故去后,身为人父的王朔慌了神。他总害怕自己有个万一,就把想对女儿说的话写了出来。既算是个交代,也算反省和忏悔。他在书中向女儿倾诉了很多。反正是自个儿在写,那就权当女儿认真在听。于是,他从家族发展到自身经历,从自己的创作心路到处世哲学,全都一股脑写给了女儿。其中涉及到他的婚恋观、人生观、给女儿的忠告等多个层面的内容。
所以,本是当成遗书的《致女儿书》,写到最后变得既像自传,又像一本情感真挚的散文诗。不过,王朔的文字风格依然没变。尽管《致女儿书》充满了诗话语言,可依旧承袭那固有的语言风格——“反讽”和“调侃”。
著名文学家萧乾说得好:“王朔给中国作家松绑了。”这话并不夸张。王朔的作品确实很少迎合读者,自我意识极强一向是他的表达风格。
这本《致女儿书》就是最好的例证。文字看上去自由、散漫,却丝毫没有违背他个人的内心感受,更秉承着他一贯“说真话”的写作风格。更可贵之处在于,王朔在深刻剖析生活细节的同时,并没有耽于生活表面。所以,我们在书中看到的体悟和感慨是独特、真实的。一个丰富、深刻的精神世界正因此构建而成。
有人说,《致女儿书》特消极。其中有太多关于阴暗、自私、贪欲的表述。但正是对这些负面内容的直面解剖,才显出王朔的磊落和赤诚。
此外,王朔还在书中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女儿,何为对与错。他将自己摆在和女儿对等的位置上,把自己的是非对错都进行深刻反思。甚至用自己做反面教材,告诉女儿男人真实的样子。
本书的内容饱含着一个父亲深重的叹息。不仅有无法陪伴女儿长大的遗憾,更兼有独处时的孤独和脆弱、自责和忏悔。他自己这样形容《致女儿书》:这就是遗书,本来极其私密的东西。没想过公开,更没想过出版。就像书的开头写的:“人老了就没皮没脸了。”多真实。哪怕女儿不理解、不原谅、不理睬,他都要尽量为女儿留下点什么。这就是一位父亲发自本心的意愿。
说是亲情很合适,说是对女儿的勉励也不为过。当然了,按王朔那真实的脾气来看,出了书换成钱,被许多人读到、议论到,更好。
哪怕多数人对书中的内容不认同、不理解,只要女儿理解。哪怕多数人说这书写得乱七八糟、不知所云,只要女儿懂得。
王朔有这个自信。不仅仅是因为这书是只关于他和女儿的,更重要的是,他说的女儿总是能懂。所以就无所谓什么“完整性和所谓流畅”。
我想,大多数父亲面对女儿都如此语无伦次。但是,过去已经过去,白驹过隙;未来很快到来,来日可期。这都是岁月给王朔的感受。
“朔式”父爱,有愧疚、有悔恨、有惋惜。只希望当未来来时,现在能成为女儿心中美好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