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不到一个月就要开学了。幼儿园简直就是孩子进入的第一个小社会,有一个统计,受欢迎的孩子在集体中占13.33%,而不被欢迎的孩子竟然占到了14.33%,比受欢迎的孩子还多。所以,当你家宝宝遇到社交障碍的时候,粑粑麻麻们不要觉得自己孩子弱爆了,很多宝宝,在幼儿园里都会遇到这些问题:
1. 不合群
2. 没人和我玩
3. 小朋友吵架
4. 抢玩具,被欺负
这些其实都是孩子社交能力较弱的结果,有些父母认为,人际交往能力弱的孩子进了幼儿园之后,就会自然而然地好起来,其实这是一个误区。
实际上,幼儿园也是一个“适者生存”的环境。社交能力强的孩子和社交能力比较弱的孩子,在面对社交问题时表现出的状态是完全不一样的。在宝宝具体遇到上述的问题时,家长可以这样引导孩子。
一、孩子不合群、没人玩?
孩子不合群主要的原因往往在于没有获得足够的社交环境。如果孩子在幼儿园里交不到朋友,家长可以为孩子创造社交环境,让孩子有更多机会和同龄孩子接触。
比如,在小区里,就可以带着孩子,结识一些同龄的新朋友。这样孩子进入幼儿园之后,就有几个早就认识的朋友,还有玩得很要好的小伙伴可以手拉手去上学。如此一来,就算孩子虽然并不是社交型的性格,也不会陷入“没人一起玩”的困境。
此外,在孩子上幼儿园之后,家长要多与孩子沟通,问问孩子在幼儿园里发生的开心的事情,通过对孩子的正面引导,展现幼儿园的好处,让孩子爱上幼儿园,并鼓励孩子积极和小伙伴们交朋友。教给孩子一些具体的社交语言,比如,想要加入游戏时,可以这么说:“我可以.....吗”“我想....行不行”
二、小朋友吵架、受欺负
爸爸妈妈和老师可以表达自己理解孩子难过的想法,例如:“吵架真不好玩!”。同时要帮助孩子理清“两人在吵什么”,千万不要代替他决定还要不要交这个朋友。如果孩子在吵架后一直被拒绝,觉得很沮丧,就需要先重建他对自己的肯定,不要给孩子贴上“受害者”的标签,爸爸妈妈可以引导孩子并表达自己的感受,学会与他人共情。
平时,爸爸妈妈在家可以模拟幼儿园的场景,和孩子玩角色扮演游戏。如果家里的其他成员能参与就更好了,一个演老师,其他人演小朋友,在玩游戏的过程中,模拟孩子刚上幼儿园可能遇到的问题。比如:可以爸爸扮演老师,妈妈扮演同学,和孩子一起“演习”幼儿园上课时候情景。
还可以借助玩偶来和孩子互动,比如妈妈拿着玩偶小熊跟孩子打招呼,“你好,我们可以一起玩积木吗?”引导孩子给“小熊同学”想台词,“你觉得小熊会怎么说啊”。
还可以跟孩子一起演绘本里的故事。
△绘本《幼儿园里交朋友》
帮孩子缓解刚上幼儿园交不到朋友的不安
这样孩子在遇到这些问题的时候就会知道怎么处理能更好。
入园前,爸爸妈妈可以教孩子这些社交话语:
▼
如果想要拒绝别人,可以这么说:
“谢谢,我不要。”
“谢谢,我等一会再吃”
▼
想要加入游戏时,可以这么说:
“我可以.....吗”
“我想....行不行”
▼
如果不喜欢别人,可以这么说:
“我不喜欢他那样做,因为我觉得”
▼
当自己的东西被抢了,可以这么说:
“把它还给我,我还没有玩够,等一会我第一个给你,”
或者找个其他的玩具给对方说:
“你先玩这个,咱们交换”
▼
当别人做了不好的事情,看着对方的眼睛,大声说:
“你不可以”
“你不能”
▼
做了不好的事情,要道歉:
“对不起我不应该”
“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
当然,孩子的社交能力不是一天一两天就能培养出来的。家庭对孩子的影响绝对最大。平时在家里,父母应该有意引导和培养孩子的同理心,提高孩子社交能力。
三、教会孩子何为情感
美国George Mason大学发展心理学系教授通过几十年研究发现,对情感的理解能力是决定学龄前儿童社交能力强弱的关键,对情感的理解能力越强,孩子越会受到同龄伙伴的喜欢。
教孩子表达情感,最重要且简单易行的两个方法:
1、向孩子解释自己的情绪 — 什么时候(或孩子的什么行为)让自己感到高兴/难过/生气;
2、教会孩子表达情绪的词汇和语言。
当父母经常向孩子解释自己的情绪及引起该情绪的原因时,孩子能学会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而在解释自己情绪的时候,可以融入一些行为规范的要求,比如“你刚才在公众场合大声尖叫让我很难过,我希望你下次有什么需求能和妈妈好好说”。
四、言传身教,传递正能量
作为社交导师的父母,在处理自己情绪的时候,其实无形中也在传递一些处理情感的方式。假如父母遭遇到挫折或损失,表现得积极、向上,而不是愤怒或绝望,孩子耳融目染,也会以正确的方式来面对以后可能出现的消极情绪。
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如果爸爸妈妈(特别是妈妈)经常表现出负面的情绪,孩子的社交能力受到的负面影响是非常大的。研究发现,那些社交能力最强的幼儿,往往是那些在家里经常能感受到积极向上情绪的人。
五、与孩子保持亲密有爱的关系
和孩子保持良好的亲密关系,可以在情感上给予他们安全感,这样他们才能更容易适应新的环境变化(社交形势的变化),也培养了他们的同理心。
Denham教授做过实验,问一群幼儿园的小朋友在各种情况下,他们预计父母会如何反应。那些预计父母会给他们带来安慰的孩子,在幼儿园里是那些被老师们评价为社交能力比较强、更有同理心和更有合作精神的孩子。
六、不可忽视或暴力制止孩子的负面情绪
当孩子“无理由地”发飙时,父母第一反应就是让他/她不要哭闹;大声的哭闹很容易让父母着急上火,然后很大声地制止孩子:“不要哭了!!!”但这并不能让孩子学会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
很多时候,孩子发飙往往是有了负面的情绪,却不知如何用语言表达。如果家长在孩子发完脾气以后,能帮助孩子将其情绪用语言表达出来,会有助于孩子正确地感知自己所经历的事情,进而更好的控制自己的脾气。”
要孩子有同理心(empathy),要他们学会从别人的角度看问题,父母首先要试着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和孩子产生“共情”。
七、做孩子的朋友,一起聊聊他的社交生活
和孩子像朋友般自在地聊聊他的圈子所发生的事情。你不仅可以知道到孩子做了什么,也能让他感觉到你对他的社交活动很感兴趣。
于是对于他在生活中碰到的社交问题,也许会向你请教解决策略。这时候应该鼓励他们建立一种积极的、正面的态度。
研究发现学龄前儿童有一半以上的社交活动都是以被拒绝开始的。所以当你的孩子被拒绝的时候,你可以换一种方式来解决孩子被拒绝的窘迫,告诉孩子“也许他比较害羞”或者“他可能想自己玩会儿”。你在帮他想解决办法的时候,其实也是在引导着他预测不同的社交策略的影响结果,这也是帮助孩子去理解别人的情绪和感受,增强其同理心。
父母要记住,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最重要的是教孩子学会表达情绪,并培养孩子的同理心。一旦孩子有负面情绪,父母一定要对孩子有同理心,同时言传身教,传递积极向上的情绪。
正能量、有同理心的父母,才能教出社交达人宝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