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是一份快递

一位诗人写道,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他又写道,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诗人当时已经中年,而对于我,这份感觉,其实三十年前就有了。那时候,乡愁也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也是一张窄窄的车票。

而在光阴荏苒,斗转星移中,那些牵系我乡愁的人,也渐渐地消逝在时空,和诗中一样,变成了一方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他们在里头。只是这份乡愁,依然在伴我踽踽独行。

前天忽然收到一份快递,是表姐给我寄来的两大包年糕。急忙打电话过去埋怨:“这么重的年糕,快递费得多少?现在哪都有卖,太费心了”。那边表姐则一如既往:“外面卖的哪有你想要的老家味道”。

没错,外面的年糕,真的没有自己想要的那份糯糯黏黏的味道。只是我姑姑家其实也不是我的老家,而是即使现在高铁都得两个多小时的地方,不过方言相通、饮食也一样偏甜。因为当地生产糯米,所以每年过年,他们那里的乡俗都要打年糕。在那个生活不宽裕的年代,去姑姑家,或者姑姑来探亲时,就知道又可以吃到年糕了。整条蒸出来后,不用切片,直接蘸上白糖,往往两条一下吃光,且余韵未尽。

后来东奔西走。记得还是九十年代,那时还在深圳工作,过年时去姑姑家探望在那养老的祖父。姑姑仍然若慈母,问我想吃啥。我也不客气,三样就满足:年糕、荠菜馄饨,再听一段越剧。

年糕好办,家里早早就蒸好晾干。荠菜,恰好正是季节,表姐一大早悄悄出门,不多久就挖了一大篮回来。而用录影带放的袁雪芬、范瑞娟两位老师的《梁祝》,也让我那次老家之行心满意足。

如今,两代老人都已经作古。只是虽说一代亲、二代表,但我这份念想,表哥表姐却还是牢牢记着。时不时,春天寄个干笋,梅菜,或者夏天寄个杨梅,再就是冬天的年糕。只是现在的好处是快递发达,三两天就能到。而我,说实话本地也没有他们特别喜爱的东西,只能搞点核桃大枣之类回敬。唯一满意的,是几年前去昆明旅游,那时我姑姑还在,当地发了几盒鲜花饼过去,松软香甜,还挺合他们的口味,之后好一阵念叨我的好。

来自老家的快递,延续的是亲情,也是乡愁。如今,我也到了怀旧的年龄,那些久远的往事,居然越来越清晰。将年糕阴干后,泡在清水里,叮嘱媳妇每天换一次水。昨晚就急急忙忙三条切片,煮好后撒入白糖,一种简单的吃法居然有了饕餮的形象。而这份糯糯黏黏,又让我穿越回到了从前,祖母佝偻的身影,姑姑慈祥的笑容,兄弟姐妹们的嬉笑打闹,竟历历在目。虽然知道回不去了,眼眶润湿的同时笑容却不禁出现在嘴角,久已尘封的心又掠过了一份温暖。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乡愁变身记 2017-02-04 良木 高木才生 春节一过,人们各自回到了自己的岗位继续三点一线式生活,年轻人逃离...
    不错也不过阅读 378评论 0 1
  • 序言 在此春寒料峭的季节,谨以此篇暖文慰籍各位超龄儿童迷茫的心! (一)春节前:浓浓的年味来袭 记忆中的春节,似乎...
    风清扬_8b91阅读 724评论 1 1
  • 过后来摔过几次,大人们就不让我们去那儿玩了,除非家长不在家或趁他们不注意时偷偷去耍一会儿。随着那几株野花的疯狂复制...
    委世浮华阅读 600评论 0 0
  • 台湾远传电信以广告公司试镜的名义邀请了六组家庭进行一个真实的测试。镜头里,试镜者回忆对亲人语气不善的场景,同时另一...
    十月木易阅读 2,536评论 4 24
  • 很多人都说年味越来越淡了,年味变成了抢红包,集福卡。新媒体时代过年有了更多的玩法,但是永远不变的年味就是舌尖上的年...
    流沙l阅读 725评论 3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