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观看了电影《嗝嗝老师》,像之前火热的《放牛班的春天》一样,都是讲一群没人管的“坏学生”,如何在老师的帮助下脱胎换骨。赞扬了老师,歌颂了教师的伟大与神圣。可是,为什么必须学生原来是“坏学生”,必须在遇到一个“好老师”的时候才能变成“好学生。
好像是如果主人公各方面都很优秀,那么观众要看到其生活中的糟糕才肯罢休,比如《都挻好》中,明玉顺风顺水的事业,一定要有不省心的老爸,闹事的兄长和数不清的麻烦亲戚。《欢乐颂》,拥有美貌的樊胜美,一定要有个重男轻女的母亲和不省心的兄长心。《安家》里,高材生房似锦,一定也要有个重男轻女的母亲天天像吸血鬼一样“讨债”。太多类似的情节,只要是主人公拥有财富、外貌、高学历等等,观众就得看到他们不好的一面才肯罢休。
但是,为什么赞美老师的影视就不会?为什么一定要是连自己的父母,自己的原生家庭都放弃的坏学生,被一个老师感化,变得好了,大家才会赞美?而一个本身优秀的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变得更好了,却没有任何的感谢之言送给老师?
不是没有这样的学生。只是因为如果主人公是坏学生,他从坏变好,是因为这个老师,那么大家赞美的是老师把一个人从地域里救到了天堂。是所谓可以上升到”救人一命“的高度的事。而一个好学生,本身就是”万千宠爱集一身“,本着,”我不好,你凭什么比我好“的心理,这个好学生是变得更好了,与我无关,反而是这个好学生得有点生活中的不如意,”我“才能顺心,因为”我不好,谁都别想好“。
那么,为什么又必须是原生家庭呢?因为如果是其他问题,这些开了挂的主人公,事业上的天之骄子们,可以通过其手中的权利或者人脉,或金钱解决,而且多是一次性的问题。可是原生家庭就不一样了,今天给了父母零花钱,他们下个月,甚至下周都还会需要,只要人还在,问题就总是解决不完。而血缘的牵绊,”孝”字的提示,我们的主人公们总不能和这些问题一刀两断。
只要有矛盾,就有了看点。
同样的,好学生变得更好,作出成绩,感激老师,这些没什么,因为观众多数不认为自己和这些好学生同属一类,并且这个过程中,没什么观众熟悉的矛盾点,那么也就没了看点。但是差学生就不一样了,观众可以感慨一番”为什么当年我没遇到这样的好老师“,诸如此类,就这么简单地把自己的“不成功”,归罪于老师。但是,仔细思量一下,一个老师能和学生相处的时间有多少?真的能有那么大的影响吗?不是反对赞美老师,只是觉得评论中,少点感慨说“我当年如果遇到这样的好老师,就不会像现在这样”这样的话了。
因为这些学生曾经不好,所以,可以原谅其家庭的不顺心,父母的忽视,学生自己的选择与消沉……只在乎是不是有一个好老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