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问一下大家,有谁曾经使用过“Just do it”做为自己的信条呢?我曾经是,现在也是。我们从各种励志文看过别人Just do it 的故事,深受感染和激励,今天晚上,我会从严谨的科学角度来说明为什么有的时候要“Just do it”?
心理学上有一个重要议题就是态度和行为之间的关系。通常我们认为态度决定行为。而实际上,态度只有在其他影响因素几乎没有的情况下,才能预测行为。很常见的一个情形是烟民都知道吸烟是有害健康的,而很少有人可以成功戒烟。很显然,改变人们的态度不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人们的行为。
那行为可以改变态度吗?是的,行为可以决定态度。接下来我给大家讲述几个心理学上的实验故事。
催眠师把萨拉催眠了,要求她当一本书掉到地上的时候,把鞋子脱掉。15分钟后,一本书掉到了地上,萨拉安静的脱掉了自己的平底鞋。催眠师问:萨拉,你为什么要脱鞋呢?萨拉说:“我的脚很热也很累,已经有一整天了。”
神经医生约瑟.德尔加多在1973年做过一个实验,在乔治大脑中控制头部运动的区域植入了电极,遥控刺激电极,乔治就要转头。但是乔治不知道这是遥控的结果。在询问他为什么要转头的时候,乔治说,我在找脱鞋,我听到了一种声音,我想看看床下有什么东西。
这两个实验都证明了,人是会进行自我说服的,也就是说态度会紧随行为之后。
一个很具有现实社会意义的实验是斯坦福大学的模拟监狱实验,一批志愿者通过抛硬币被分派角色,一部分扮演看守犯人的狱卒,要按照命令行事,另一部分扮演犯人。在第一天愉快的角色扮演之后,狱卒和犯人都进入了情境,狱卒开始自发制定残酷的侮辱性规则,犯人开始崩溃、造反或者冷漠。以致于原定两周的实验,不得不在第六天就停止了。这个实验证明我们扮演的角色会塑造我们的态度。
亚里士多德说,我们由于行使正义而变得正义,由于练习自我控制而变得自我控制,由于行为勇敢而变得勇敢。你们认同吗?
可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行为会决定态度呢?心理学家也做了很多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其中有一个实验是1959年费斯廷格所做的。一个研究人员分别让1号和2号被试向志愿者说谎,谎称即将进行的实验是非常有趣的、令人兴奋地。而该实验就是反复的转动木头把手。1号被试支付20美元,2号被试支付1美元。在他们完成说谎任务后,有另外的研究人员请他们完成一份对转动把手喜爱程度的问卷调查。大家猜猜,几号被试的喜爱程度最高?数据证明拿到1美元的喜爱程度最高.
综合各种实验的结果,心理学给出的解释是:如果外部刺激不足以证明我们行为的合理性,我们会通过内部心理活动来证明自己行为的合理性。也就是说我们做了某件事,外部的理由不充分,我们就自己给自己找理由,最终引起了态度的变化。
这个原理可以被正向利用,也可以被负向利用,比如传销组织,就是通过集体行为带动了个体的行为,而个体的心里原本是不接受的,可慢慢的就让自己的态度跟行为匹配了。所以我在一开始说,有的时候要“just do it”。这个有的时候,就是如果我们要养成某种好习惯,不要等待顿悟或者灵感,做出行动之后,你自然会找到内在动力的。
做为妈妈,我提醒孩子该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会使用轻声的说,一个简单的词或者给一个无言的提醒。我可不希望让他觉得做这件事情,是因为妈妈在吼,或者不做就会有惩罚。这些是外部动力,不能长久。在他自己整理好房间以后,我会问他,看着整洁的房间,感觉怎么样?在他按照时间表迅速完成任务以后,我会问他,给自己节省出20分钟的游戏时间,感觉怎么样?他都会给出一个让我很欣慰的答案,因为我发现他对这些行为规范的态度是积极的的态度是积极的。
亲爱的朋友们,在你们的生活中,哪些要“just do it”呢?要让自己或他人的行为和态度发生变化,需要注意些什么呢?这是Nancy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