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相谈和回国受辱

上个月交了毕业论文以后,我决定对这几年的苦难作一个反思,然后再决定下一步的去向。由于签证等琐事,我一直到如此临近过年才得以回国。我手机的输入法在我输入“回国”后第一个提示是“受辱”,可见其语言模型成功预测了回国后的大概率事件,谨以此为题。

今天我见到了一个教授。他说,“不知道你自己有没有发现,你这个人太飘了”。我当然不承认,这跟我的习性根本背道而驰。他说,“虽然你说你不认可他们(指我们学校的教授)的一些做法,但你已经受他们影响了,潜移默化地。其实你早就跑偏了。你这样下去是很危险的,最后人就废了。像你这样的,在我们这儿说实话是不合格的……”

我微笑着听完了他无端的指控,不时点头,决定不深入展开我内心的想法。在我看来,这个教授跟他所看不上的那些教授根本是一丘之貉,其意见毫无帮助。他没有看到我这几年来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所作的探索和努力,他也忘记了我来找他就是这个计划的一部分。他还沉浸在“点醒”了一个留学狗的洋洋自得中,殊不知我是来请教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请教要解决什么问题。

我觉得水平拙劣的教育者常有一个通病,就是喜欢用恐吓的手法。比如,各位有没有在小时候被父母说,“你现在都这个样,将来去社会上怎么办?”稍为长大一些了,数学老师又告诉我们,“数学是什么,数学就是那个你们学不会的东西!”请问受这样教育的孩子,难道就不会对社会、对数学产生一种永远无法掌握的恐惧和绝望吗?!这种恐惧和绝望并不需要很明显,就已经足够产生破坏力,摧毁人的活力。

真正的教育,应该培养一种“可以用理性去掌控困难”的健康的思维。我们应当预见到风险,但应当使人明白,他们可以做些什么来应对。正如有人所说,好的教科书让你感觉到知识都是能被掌握的,坏的教科书让你感觉到自己是个傻 B。教育者的责任,在于创造一个安全、受控的和煦环境,让求学者知道这个世界是可以被理解的。对于研究生而言,固然不可避免直面未知的深渊,但一个负责任的指导老师会认真聆听学生的新想法,并尝试加以改进,而不是一味地把想法本身说得一文不值,泼一盆冷水,破坏学生求知创新的欲望。老师为什么要 make students' life harder 呢?

当然,目前这个世界上合于理想的教育者、懂得 empower 员工的老板总是有限。从现实出发,一个人往往要在下面两种导师或老板之中作选择:

  1. 在技术/业务能力、资源方面对你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下属缺少基本尊重,甚至粗暴打击的人;
  2. 懂得赏识下属,给下属以自信心,但相对来讲其技术、能力并非你目前所最需要学习的。

我以往的选择是 2,其实主要是因为 1 往往对招人就很挑剔,我觉得自己无法获得录用。即便录用,我也很难和 1 类型的指导者建立较为深层的互动,从而使得上述吸引力在事实上归于无效。于是我现在有了一个新的问题,就是是否可能、是否值得做某种类似“心理建设”的东西,使得自己愿意去接触 1 类型的人呢?自尊和面子又有何区别?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这里的"亲密关系",并非仅限于爱情或异性情感,而是泛指友情和各类社交关系。"亲密关系恐惧症"的主要表现是强烈的排他...
    加油冲哇阅读 1,509评论 0 1
  • 每一次在家里趴在窗台上往外看的时候,总会让我不自觉的想起几年前自己在火锅店工作时经常看到的一个场景:一个戴着眼镜的...
    艺清阅读 287评论 0 0
  • 单例的实现方法,可以通过同伴对象,或者 lazy。示例: 通过 lazy 实现 参考《Programming Ko...
    jinkui阅读 836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