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记得小时候,我有个表妹很喜欢哭,每次哭的时间都很长。而且,她开始哭的时候是有眼泪的,可是慢慢地,如果没有人理她,她会持续哭,只是这个哭是没有眼泪的,转而变成了只是哭的动作。
那时候她妈妈是渐渐养成习惯的,一开始她哭的时候,她妈妈会很着急,后来发现她一哭,就是想达到某种目的的哭,她妈妈意识到以后,就狠下心来不理她了。可是,在表妹养成哭的过程中需要有人响应的习惯时,突然没人理了,她持续的哭能达到一、两小时!
相信经常能接触到三四岁小孩的人都注意到,有些小孩动不动就会哭,如果父母稍微阻止,他就哭得更厉害。由老人带的孩子更是如此。
且不管大人任由小孩哭或过于宠溺的的行为是否正确,我们今天来分析一下,为什么孩子懂得用哭来控制大人的行为呢?在这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孩子哭的原理是什么。
2
我们知道,刚出生的婴儿就会使用哭声。而且刚刚生出来的婴儿,医生都希望他能哭出来,因为这能表示婴儿的肺部正常运作。
哭,是婴儿对外界的一种反应方式。0-1岁的婴儿,不会说话,只能靠哭来传递他的需求,这个时候他的哭声更多的是来自生理的。
生理上,哭声带来的是肺部的发育,声带的练习,包括泪水分泌,眼睛湿润,鼻泪管畅通,肺活量增加等等,还会在哭闹时伴随胳膊小腿的运动,因此总体来说哭声在1岁以前对孩子是好事,是生理的练习过程。
如果是来自生理上的哭,孩子是闭着眼睛地大哭,根本不会看着大人的。
一岁以后,孩子逐渐发展出心理需求,比如他如果感到孤独寂寞了,想要有人陪,有人一起玩,或者感到恐慌,这时候也会哭,而且表现出来哭的行为,是边看大人边哭,如果大人响应了,他就不哭,如果大人不响应,他就会继续哭。这个时候,他就是用哭声来控制大人的行为。
三岁以后,孩子慢慢会发展出精神需求,而三岁以前的哭,主要来自生理和心理的需求。
3
为什么孩子懂得利用哭声来控制大人的行为呢?
主要是因为孩子在3-6个月时,大人对孩子的哭响应得太及时导致的。
这让孩子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模式:只要我哭,你就会满足我,所以以后我的所有需求尽管哭就行!
因此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就会动不动就哭。这完全是大人给“教”出来的!
那么,3-6个月时,我们应该怎么做更好呢?一共有三个步骤:
第一步,看!
看什么?
当孩子哭的时候,妈妈不需要着急做出任何反应,而是面对着他,看着他。妈妈不要出声,也不安慰,不碰触他,不要让他觉得你做出反应,直到他也看着你。
第二步,猜!
怎么猜?
用选择题的方式。比如,你是饿了吗?还是难受了呢?
这个时候看他是否专注你在说什么。
如果不专注,就不继续。
第三步,替他做出选择并采取行动
比如看到他专注你在说什么时,你替他说:
你一定是难受了,来,我抱抱你。
也就是说在你采取行动之前,说出你行动的因,我判断你一定是难受了所以我抱抱你。
在第三步,如果是还不会说话的孩子,你要替他做出选择并采取行动。如果会说话,但是还不懂得表达心里的想法时,可以这样做:
你是饿了吗?还是难受了?还是想妈妈和你玩?
如果他在第2句点头,你就说:
哦,你难受了呀!来,妈妈抱抱你。下一次如果难受了,可以直接告诉妈妈,不用哭。
这个时候,他就知道他这个需求,是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
这三个动作可以在10秒内完成,也可以在1分钟内完成,并且在小孩的成长过程中反复使用。这就给孩子培养一个非常科学的机制,让孩子尽快成熟,并且能够控制自己的哭声,还能学会表达自己。
4
孩子的哭声是父母教育孩子的第一个机会,而父母的响应会变成一种习惯模式。如果从一开始就建立这种“只要一哭就去抱”的响应方式,这就意味着父母根本不知道孩子为什么哭,连父母都没有了解孩子为什么哭,又怎么能让孩子明白他为什么哭呢?
如果父母响应太快,到三四岁的孩子,遇事经常容易哭,而且他已经形成一种依赖:只要我哭,妈妈会帮我的!这种习惯模式养成以后,他做事会比较容易放弃,也不会表达自己。孩子长大以后,他的无能就是妈妈造成的。
因此,父母面对孩子哭的时候,需要的是更理性的响应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