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柳色含愁,别意悠悠:《青门柳》赏析

《青门柳》

青青一树伤心色,曾入几人离恨中。

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 。

这首诗约创作于白居易任京官期间。彼时,他常目睹同僚迁谪与离别,对“折柳赠别”场景感触颇深。诗中“都门”指长安城门,长安作为政治中心,离别场景频繁,这为诗歌创作提供了现实土壤 。

首句“青青一树伤心色”,诗人将本象征生机的柳色,赋予“伤心”属性,形成鲜明反差,瞬间抓住读者眼球,营造出哀伤氛围 。“曾入几人离恨中”,则以柳树为纽带,将个体离别拓展为群体记忆,无数人的离恨汇聚于此,让读者深切感受到离别之痛的普遍性 。

“为近都门多送别”点明原因,都城城门附近是送别频发之地,解释了柳树承载离恨的缘由 。尾句“长条折尽减春风”堪称神来之笔,运用夸张与拟人手法,写送别人众,柳枝被频繁折下,连春风都仿佛被削弱,生动形象地展现离别场景的频繁与离情的浓烈 。

这首诗的独特之处在于,诗人不直接抒发个人离情,而是借柳树这一意象,侧面烘托离别的哀伤。柳树在古代本就有离别象征,因“柳”与“留”谐音,且柳枝细长柔软,象征着离别时情感的绵长不舍 。在此诗中,柳树更是成为离恨的载体,将抽象情感具象化 。语言简洁质朴,却饱含深情,通俗易懂又韵味无穷 。

虽然目前较少有名家对《青门柳》的专门评价,但在古诗词的长河中,它是折柳赠别诗的典型代表,体现出白居易诗歌语言通俗、情感真挚的风格。通过对这一常见送别场景的刻画,反映出中唐时期士人频繁迁徙、身不由己的生存状态,具有一定的社会现实意义,对后世离别诗创作在情感表达与意象运用上产生深远影响 。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