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经典,我想钱老师这部被印刷了45次的《围城》应该算得上吧。
回归话题,说实话,这本书于我而言很早就被周遭人提起,因此,对它可以说是“最熟悉的陌生人”。文本以白话文为主,同时又嵌了些文言文作辅。最吸引我的还是那不算华丽而又时而形象、时而诙谐幽默、时而中英相嵌的词句,跃然纸上的人物描写、出神入化的语言描写等等无不让我惊叹,金句不断,叹为观止。特别是文末那一句:这个时间落伍的计时机无意中包涵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谁能预料下一秒会发生什么呢?时间本身就是最深奥的哲学。
小说写了现代中国受西洋文明“启蒙”的部分中上层知识分子的各种感情(如方鸿渐与各位女人的男女之情、与赵辛楣的兄弟之情、与家人的亲情)和个人利益的围墙,揭示了当时的社会腐败、教育落后,还有当时被日本欺负时,国家人民迟钝的思想之围墙,每每读到这些部分,总让我有些不由自主地产生无奈感。接下来还是通过主人公方鸿渐的感情和事业作为线索,来简单了解这部经典吧。
在感情上,方鸿渐高中时,已经名花有主了,但未婚妻却意外早早逝世,西洋留学结束的他,在回家的轮船上被一位充满心机的(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心机biao)鲍小姐诱惑并且利用,当一切都达到鲍小姐的目的后,他遭弃,由此他领悟了:女人是最可怕的!转而把焦点放在了早已给他亲近机会的苏文纨,但只想与之发生友情,而同样有心机的苏文纨倒是有些自作多情,不过她也不是痴情,只是想通过利用方鸿渐与垂青自己的青梅竹马赵辛楣为了自己互相残杀来享受内心的虚荣感。而这个过程中,方鸿渐倒是看上了苏文纨的表妹唐晓芙,与她通过“飞信传书”谈了一场刻苦铭心的恋爱,但最终以苏文纨的破坏结束。在事业上,回国后在逝世未婚妻的父亲经营的小银行里做轻松活,但在与苏文纨绝交的同时又与逝世未婚妻一家发生口角,从而失去了工作,失恋很容易失业。但在此前不久,又接到由“情敌”赵辛楣介绍的三闾大学的招聘书,而赵辛楣此举之目的并非真想帮助他,而是为了让方鸿渐远离苏文纨,所以无心插柳柳成荫。然而,这对于方鸿渐来说,简直就是雪中送炭。最后方鸿渐在去三闾大学的路上结识了同行的孙柔嘉,通过孙柔嘉的各种“心机”,二人的感情总算开花结果,但方鸿渐在三闾大学的发展并不顺利,假文凭被揭穿、从本来聘书中的教授打折到最后成讲师,就差包邮他回家了。实在是无法如此在三闾大学这座围城里忍声吐气的他逃出来了,接着在赵辛楣的介绍下,进了报馆,做一份不痛不痒且工资不如妻子孙柔嘉一半的工作。最终还是辞职了。
作者将各位人物的人性都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现实且客观,这也是此书吸引我的地方之一。其实书中的人物都是现实中普遍存在的,像有良心又软弱、爱甩小聪明又虚浮的主人公方鸿渐,“不惜重资”留学,最终却连张文凭都没混出来,如文曰: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反之,没文凭的他,前途如沙漠生存者寻水时寻方向般迷茫不知所措,只能依靠逝世未婚妻、父亲、兄弟、妻子,碌碌无为还安慰自己平凡可贵;炫耀自己是诗人、哲学家,到真让他作诗时,倒狗嘴里吐不出象牙,只好实话实说;但他倒是有几分哲学家像,懂得用学过的哲学来自欺欺人、来解释人生中的各种不公平,如文曰:把忍受变成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最大胜利,灵魂可以自主,也可以自欺。
出国留学的他,在学业这座围城应该是比较宽,然并卵;家世阔卓的他,在事业这座围城应该无需担忧饭碗,然并卵;身世不错的他,在爱情这座围城应该追求者络绎不绝,然并卵。像这样一位人物,或许就是读者中的你我他她。当然,当代女性中不乏像孙柔嘉这样的女人,经济独立,用文中的话来说:她就是傻的,恰好是男人所希望的那样傻,不多不少。爱情使计,深知:丈夫是女人的职业,没有丈夫就等于失业,所以该牢牢捧住这个饭碗。但是,她始料未及自己成也方鸿渐,败也方鸿渐。聪明反被聪明误!
这本书对我影响最大的是文中这样一句话: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
在成长这座围城里,小孩子想快点长大,因为可以独立;大人却想变小,因为越长大越多担当:
在高考这座围城里,考生想快点结束,因为过程太难熬痛苦:非考生却想来一次,因为可以改变很多东西:
在学历这座围城里,有学历者总认为当下拥有的学历低人一等,因为还有更高、更好的;无学历者总在拼命考学历,因为那很重要、那足够好;
在父母这座围城里,父母想放下重任,因为可以“鸭梨山大”;而无子女的人却想承担为人父母的的重任,因为生活没意义寄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