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生活中的非物质文化,到底是不是在自讨苦吃

写这篇的时候,我不知道怎么写题目,感觉自己不论怎么用标题,都无法完整的阐释自己想表达的意思。我深究了一下,大概是自己想表达的太多,像写文章要求的目标明确,我好像没有,有的只是满腹的肺腑之言。

上半年和同学一起去电影院看了一场电影,叫做《百鸟朝凤》。其实老实说我对这种文艺片是不感冒的,片中少了些青春的荷尔蒙,总是让人觉得提不起兴趣。决定看这部片子是因为一则新闻消息,说是制片人方励在微博直播上跪求排片。他说,“这是部讲述中国人自己文化的片子,二百多人的志愿团队干了八个多月,却只有百分之一的排片”,我虽然不懂这些电影业的术语,但是影片中的“唢呐”的由盛到衰,以及大家对新鲜事物的追崇,导致“唢呐”文化的渐渐没落,给了我内心沉沉的一击!

前两天看娱乐节目《女神的新衣》,有一期讲到了疆绣。我们一直听到的都是苏绣、粤绣、蜀绣、湘绣等,对于疆绣我还是第一次听说。节目中说到现在整个村庄只有几个绣娘会这种疆绣,而且只有一个大叔会这种染线的活的时候,真的让人很惊讶!为什么这种手艺会消失的这么快?现在年轻人为什么没有人愿意去学?愿意去传承?亦或者疆绣为什么没有被大家得知?这些个问题中,我们现在去探究好像都已经没有了实际的作用,保留与继承应该才是唯一的补救。

这让我想起,我老家的制茶手艺——炒青!十多年前,那时候还没有流行机器代替手工,整个村庄都是用竹子枝制成的茶把,纯手工炒揉。犹记得每年过完正月十五,每家都去山上打竹枝,然后围坐在一起把竹叶和竹炮用手掐掉,再用山上的葛藤扎在一起,准备等着开采使用。

好多人都知道,手工茶口感佳,就是条形略大而糙。而我爸最自豪的就是手工茶,他的手工茶条形直而顺,外形好看,在我们村里都是数一数二的。但是直到2002年以后,开始流行炒茶机,开始有客户向我爸提要求说,能不能采用机器制茶?因为机器制茶的好处就是条形小而圆润。于是,慢慢的机器遍布农家。在开始的时候,全套机器对于一个茶农来说是一套很高档的“家具”,任何一样机器都成千上万元。

而这几年,有客户又向我爸提出要求说,能不能给他定制一批手工茶?不讲究其外形,只追求其口感!可是我想,现在还愿意追捧手工茶的人,还是有机会真正的品尝到手工茶的香醇口感,可是三十年后吗?等到我们父辈这些真正有着手工茶炒制技术的人捏不动茶把的时候,谁又能加工出手工茶的原滋原味来?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文化的缺失?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是一句经常被人挂在嘴上的一句话,但是真正的精华与名副其实的糟粕,却总是不能分辨清楚与妥善处理。也许有人会说,那些老样式、吹着费劲的唢呐声比不上欧洲典雅的音乐会演奏乐;也许有人会说手工刺绣这么费劲,不如大工厂的一台机器效率高与完美;也许有人会说机制茶与手工茶能茶多少?大同小异即可,何必那么费劲的用手工,捏着茶把还会磨上几个水泡。

也许有些人认为,这些旧的东西就是在自讨苦吃;当然,也有人认为这些“活化石”应该保护、应该继承发扬。

打开百度我们可以搜索一下这样的关键词“中国频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可以看到好多内容,福建永安的大腔戏,内蒙古的呼麦,皮影戏,打铁树,还有很多地方的戏剧剧本已经失传很多……

我想说我不是一个愤青,我和很多人一样,是一个正在感受与经历的人。为什么这些个传统工艺不能像大学校园里的一门选修课一样,有机会走入人们的生活,让更多的人认识与了解?

时代在不断进步,我们也应该适时停下来看看再走。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制茶工艺 晾青:时间先短后长,摊青先薄后厚。 杀青:是利用高温处理新鲜的茶叶,使之变软,保持绿色,并失去一部分水分...
    悬剑问茶阅读 1,132评论 0 8
  • 茶原为中国南方的嘉木,茶叶是一种著名的保健饮品。中国汉族人饮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现在...
    晓寒深处明月人倚楼阅读 9,193评论 0 7
  • 天冷了 一个人在外 特别的孤独 而且想着一个不可能的人 他不来 我就要走了 点了外卖 这个地方不不算落后 就是找不...
    村里灯花阅读 198评论 0 0
  • 教务处值周通报: 1.教务处人员每天都对老师到岗情况进行检查,上周值班老师到岗情况良好,特此提出表扬。 2.上周,...
    薛凤立阅读 353评论 0 0
  • 每天都投那么多简历,见了那么多的面试官,对于每一次的面试都精心准备,对答如流,得心应手,微笑着走出每一个办公室,满...
    食肉动物1992阅读 487评论 5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