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15南京 心想生
3、积善之方

祖宗积德,子孙兴旺。
周敦颐后人:周树人鲁迅,周恩来总理。
古代媒妁之约、父母之命,比较了解対方的能量层级。

舜之大孝。孟子讲的舜的故事。
良知光明,一定孝父母,忠祖国。舜待的地方,众人跟随,“一年成郭,两年成城,三年成都”。
想要位、禄、名,必须有大德。——《中庸》
“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孔子说。

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
你能量高,老天必栽培你。你能量低,老天要倾覆你。
诗经里说,嘉乐君子,一位喜乐心的觉悟者,宪宪令德,德行深厚,对人对己都好。你心中装得人越多,宜民宜人,天必佑之,老天必给你禄。禄从天而来,不是你的知识才情。贵人很多,你不做那么多交际应酬,但很多人认可你。

宁波人杨自惩。

引用曾子的话。
四书:孔子之《论语》,曾子(孔子弟子)著《大学》,子嗣(孔子孙)著《中庸》,孟子《孟子》。这四书一脉相传,就是道德经。

积阴德,私下让堂官知晓,不争功。所有的事情看发心,不是为了让人知道。

善有真有假,有半有满,全看发心。

因果不空,如影随形。因就是你的发心,你的情绪,果就是你的人生。
福报就像你电池,要持续充电。

不要与因果争辩。因果不会错过一个好人,也不会放过一个坏人。

到底是善还是恶的铭记,关键是动机,再者是情绪。

有益于人是善,有益于己是恶。
不懂知行合一,识别真善假善很难。真正的积善是知行合一,从心而发。

谨愿之士,乡愿,德之贼,好好先生。形式上处处让别人,内心是委屈和报怨的,只为了一个好名声。不如狂狷。不得中行,宁取狂狷。
孔子只和知行合一的人交友。走心的,考虑自己的感受。
有乡愿,不尊重自己的感受,必有报应。他委屈、牺牲,他也要求你委屈。贤妻良母开心吗?不开心,不要做。
天地鬼神之福善祸淫,皆与圣人同是非,而不与世俗同取舍。天地把福报给知行合一的人、狂狷的人,知行合一就没问题。
从内心最真实的声音出发。乡愿,就是媚世之心,而非济世之心。

真善、端善,就是知行合一。要有济世之心,而不要做老好人,媚世之心。做善事,不必非让人知道。天报之。

为善而人不知,则为阴德,天报之。阳善,享世名,亦福也。享盛名而实不符,多有奇祸。
格物致知就是穿越烦恼河。六般若,最高的是无畏布施,忍辱,无情绪。忍辱就是格物致知,禅定就是喜悦和平。般若就是大智慧,佛眼看世界。
孟子曰,人之无思无虑而知者,良能也。


你的行为,要看长远影响而非一时。

小善,指每个起心动念都是美好的、祝福的。小善会慢慢积累成大善。
小恶,每个贪嗔痴、恼怒烦,一点点积累终成大祸患。
每个心念就是每个基本粒子,你的动机和越大情绪最先呈像,最先显化。你越感恩越有爱,你的世界就充满贵人善缘。
除恶务尽,不使那让一丝恶念潜伏胸中。

不在于你做什么,而在于发心。

功成而弗居,做了善事不以为做善事,就是无人无我相。离一切诸相。内不见已,外不见人,中不见所施之物,是谓三轮体空,一心清净。
佛陀与波斯匿王的对话,见性、觉性,心,从来不变,是你不变的本质。
你的每个起心动念就是客,而能觉的觉知才是主。你所觉知到的都是梦幻泡影。但绝大部分人被念头所转。
最大的善,是开悟。《愣严经》七处征心,耳根圆通就是格物致知。

一念不善,仼何细小的不爽人,即使不做,也种下恶因。
善念,即使还未行动,但发心在万民、社会和老百姓,已经积善了。心里装着天下人,善就大;只装着自己,无善。

处理情绪从最难处、最痛处入手。怎么做?知行合一。不必强行攀缘,想做到什么地步问自己的心。没有一定之规。
难能可为,看发心。如果有不舍、挣扎,不要去做。

稳当快乐处就是觉照。觉照本体之乐就是真乐。烦恼时就觉照烦,低落时就觉照低落,回归你的觉照。
心师:你就是那面镜子,情绪来了就觉照,没来就等着。
如如不动,就是境不变,心不动。这时良知才会告诉你怎么做,因人而异,没有一定之规。无可无不可。
如接受礼物,今天想收就收。明天不想收就不收。圣人是这么过的。先对境遇不动心,入不二法门,面对任何境遇没情绪。在不动心的情况下,良知开路。
良知通过感觉和你沟通。感觉好就是绿灯行,不好就停。你就像一部手机,wifi到处都有,但你的手机不行,信号接受不到。要升级你的元器件,从2G到5G。怎么做?清理你的人欲,处理情绪,特别重要。打通无限网络。把自己变成超导体,电阻为0,无限能量场有多少用多少。
格物致知是人生头等大事。由无限能量场指引我们,网络就是心、良知、直觉、触动。就是你感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