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的确应在刚读完书是就写下来呢。2月出头就已结束本书阅读,现在才2月下旬,已经记不起具体的内容了。
恰逢我在读《占有还是存在》,于是我想,若不是及时记录就记不住的东西,是不是只是“占有式”记忆,并没有内化融入我自身?要是这么想倒也没那么遗憾,把现在还能留下来的东西写下来就好。
我最近也读过些沟通的书籍,因为自认缺乏良好的社交能力;类似书籍读得越多感觉越相似,不过侧重点略有不同。本书的重点应该是沟通首先需要:(1)区分描述与评价;(2)表达自己的感受;(3)提出自己的请求;(4)与他人沟通时辨别他人的请求(都是我在占有的记忆里搜刮出来的呢哈哈)。
我觉得比较有意义的是第一点,因为当我们涉及对他人的负面评价时,他人更不容易回应我们(我自己也会这样);作者不区分评价的性质,我倒是认为正面评价比客观事例更有力,当然述职、升职这类场合是例外。
表达感受这一点似乎能联想到目前在读的“占有式”语言方式,现代人似乎更愿意自身情绪的一部分抽离出去,形成独立的可占有的事件(如“我有一种担忧……”),品味起来更客观也似乎更容易解决。然而实际上这些感受与我们本身是不可分离的,每个人的个性决定了他们在面对相同事件时会产生的不完全相同的情绪。在我看来,“我有一种担忧,他会不喜欢我送的礼物”和“我害怕他不喜欢我送的礼物”两种表达方式中,前者得到的直接答案会是“他”是否喜欢这份礼物,后者是“我”是否需要担心及原因。自然,有或者愿意有解读能力的人完全能意识到说话者的担忧,并后续对前一种表述做出反应(如安抚),但这其实提高了沟通门槛与成本。别人的行为我无法决定,但我自身可以尝试更好地表达感受以得到期待的回应。同理,更清晰表达自己的请求也有利于降低沟通成本。
因为文化与语言环境的原因,我认为作者推崇的与他人非暴力沟通辨别请求的方式在中国不适用,因为我无论如何也无法想出听起来不翻译腔不违和的表述,只能暂时放弃。
另一个小收获是,减少使用“可是/但是”,尤其是做负面转折时,这样容易激起对方的抵触。
本以为这个笔记会短小且无甚意义,万万没想到能“搜刮”出这么多东西,还能和最近在读的书结合思考,产生新的想法。做读书笔记真真是很有必要呀!
2019年2月
读 马歇尔·卢森堡《非暴力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