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今天上班的路上,车上播放的音频是:《成功只做一件事》。看书名,我已经猜到是“专注”方面的话题,听了一路,也思考了一路。
【合理之处:我们不成功,80%原因是内耗】
书中的干货观点:
1、每个人的“原始时间资本”是一样的:24小时/天,精力的分配,造就了不同的道路方向。
2、二八原则,再次进化。80%的时间,用于重中之重,创造力会产生指数级的增长。
3、多线程工作,“切换成本”太高,造成太高的内耗。
作者是一家全球房地产的老板,在公司经历了顺风顺水,大展宏图后,遇到全面危机。请教他的老师后,恩师给予了解决方案:找14个人,让他们胜任公司的14个岗位。
果然,作者潜心去寻找这14个人才,公司发展越来越好。当再次遇到瓶颈时,作者对恩师的方法做了升级:让这14个高管,每天盯着自己最重要的事情。这件事完成了,今天就是ok的。
现实的写照:
a、阿里铁军课程中,提到了9个字:定目标,盯过程,看结果。
这个“盯”,就是专注。
b、巴菲特在美股经历互联网泡沫时,受到各方质疑,他依然选择专注传统行业。
投资经理人or投资大师,很能体现专注的重要性。
【不合理之处:我们需要专才,也需要全才】
如今,这个时代是一个开放、包容的时代。
每一门学科不断细分,又不断整合,专注确实令人叹为观止。
但是,时代更需要“全能大师”。
就像李小龙说的:“清空你的杯子”。
刘媛媛说,有的人20岁就能通过掌握规律、学习模仿,达到一个60岁人的阅历认知水平。
这是完全可能的。
而且,每个学科背后,都是相互联系的,单一深耕一个领域,固然令人赞许,但是我们不是机器,工作、学习之外,我们还有自己的家庭、生活、人格、国家、民族。
所以,我更愿意和一个通情达理的投资高手交往,而不愿意和一个性格孤僻的投资大师往来。当然,巴菲特还是很厉害,清空了自己的杯子,在人际交往方面,做得堪称典范。
【对我们的借鉴】
我们需要专注,利用专注的强大势能:
1、专注于一个目标,专注于一件事,提升自己的工作效率。单位时间内,获得更多。
2、减少“重头再来”的内耗成本,学会“拿来主义”。获得相同的成就,用的时间更少。
与此同时,避免专注的刹车不及:
1、固步自封。要融入社会,不断学习借鉴其他人、其他学科的优点。
2、钻牛角尖。不要用战术层面的专注,来弥补战略层面的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