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丹尼尔的Thinking fast thinking slow,知道了系统一和系统二的概念,但一直没有和自己的思维联系起来。
昨天晚上看陈海贤的《自我发展的心理学》,他用到的一个概念就是我们心里的大象和骑象人,其中大象就好比系统一,骑象人就好比系统二。通过他的案例讲解,我开始明白大象都是感性的自我,而骑象人则是理性的自我。一个人要想改变,是需要了解大象真实的恐惧,The大象就会受情感的驱动,被强化了的经验支配。
改变就是要创造新经验,用新经验来代替旧经验。创造新经验,则需要新的行为获得新的反馈,新的强化,并切身体验到它。如果只有想象中的期待,而没有新行为带来的新经验改变就很难发生。说起来很简单,做起来却很困难,因为旧经验根深蒂固。
心理舒适区,不是指熟悉的环境,而是我们熟悉的应对环境的固有方式。走出熟悉的环境并不意味着走出了心理舒适区,只有改变应对方式才是真正走出了心理舒适区。
为什么很多人愿意待在心里舒适区呢?因为心理舒适区能带来的最大好处是控制感,控制板是每个人的基本需求也是安全感的来源,越是感受到威胁,焦虑就越需要控制感,人就越容易抓着已有的应对方式不放。而走出心理舒适区意味着我们放下了以前用来应对焦虑的武器,重新应对面对焦虑,寻找新的适应办法,这是情感的大象很难忍受的,所以对焦虑感的回避和对控制感的需要经常会让大象重新回到他所熟悉的应对方式上来,这也给行为的改变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如果一个人从小经常孤孤单单的生活,那么他容易形成一种心理舒适区,从他的成长经历中发展出来的应对方式就是不对关系抱有期望,随时准备离开过一个人的生活。为了配合这种应对方式,他会选择跟亲爱的人处于一种分居的状态,因为这种方式能让他有控制的安全感,哪怕他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这种应对方式,还是会按这个方式再采取行动。
心灵舒适区最特别的地方人不是根据现在的生活去选择合适的应对方式,而会根据熟悉的应对方式来构建现在的生活。那自己配不上好的东西,这也是一种心理舒适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