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阳光明媚,远山翠绿。不远处一块平整的农田里,几位爷爷正辛勤劳作,除草播种。春种开始了。
春种时节,大地苏醒,人儿兴奋,神清气爽,充满希望。
记忆里,春种最有趣的当属做“包谷坨”了,即培育玉米的幼苗。包谷坨在村里公用的大坪里完成,每家一块。干活时,各家齐上阵,大人、小孩分工合作。累了,爱唱歌的就吼两嗓子,爱说笑的就讲个笑话;饿了,就满大坪找吃的,好不热闹。
每年2-3月,各家便开始准备包谷坨的材料,玉米种子、肥泥(泥巴、家粪和水的混合物)、盖土、塑料薄膜。
肥泥色黑微熏,小孩们不爱闻,大人们却说这是劳作的味道,有泥土的芬芳。肥泥被搅拌至软糯。大人们便用拌好的肥泥,捏成一个个鸡蛋大小的光滑椭圆球(俗称坨),用手指在椭圆球中间摁出个小窝。捏好的坨,一排接一排,整齐划一,犹如整装待命的黑精灵。
大人们很认真,用心的捏,小心的搓。孩子们则在一旁仔细得看,一旦发现不规整,便立马指出,这个不光滑,大人看了一眼孩子,乖乖拿回去重新捏。
看累了,孩子们便开始自己的工作,将玉米种子放进大人们捏好的小窝里,一个黑精灵里放一颗,嘴里数着1,2,3,4…,高兴时还特意将种子按固定方式放置(胚乳向上,胚根向下),数完乐呵乐呵的,继续等待大人搓包谷坨。
间隙,孩子们便三五成群地奔跑,嬉闹,大坪边上野花遍地,绿草如茵,随手摘上几朵心仪的小花插在自己和妈妈头上,彼此笑得合不拢嘴。大人们伸腰之时,也不忘寻一眼嬉闹的孩子,交代一句慢点不要摔倒了,继续低头干活。
大人们捏包谷坨,孩子们放种子,大小搭配,一点不累。两天不到,一大片空地上已整整齐齐排满了包谷坨。检查完,便在包谷坨上撒一层薄薄的干肥泥,然后盖上一层塑料薄膜,防止种子被冻坏。
静待2-3天,包谷坨里的玉米幼苗便破土而出,孩子们牵着大人的手欢呼雀跃,玉米长出来了,太神奇啦!此后,孩子们便时常去看玉米的涨势,果然蹭蹭往上冒,1片、2片、3片,大概长至4-5片叶时,大人们又开始忙碌,他们说玉米已长大,有能力抵御外界的风吹日晒,所以要将包谷坨移栽至各处,给予其更加宽松的生长空间。
移栽包谷坨时,孩子们已无力分担,只能帮大人们将包谷坨整齐的摆在箩筐里,目送他们挑担离开,继续守在包谷坨旁边,等待大人们返回。
空气中弥漫着喜悦,丰收的寄望驱除身体的疲倦与劳累……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春天,只管播种,肆意付出。待秋风拂面时,纵情收获幸福和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