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去年拉黑了一个朋友。
准确说,是一个认识了快4年的朋友,杨哥。
没有什么激烈的争吵,也没有什么利益纠纷。过程平静得像在秋日的午后,随手关掉一扇吹进冷风的窗。
做出这个决定的那个晚上,我一个人在书房喝茶。
窗外是安静的,院子里的那几尾锦鲤也睡了,只有壶里的水在咕嘟咕嘟地响。
我复盘了我和杨哥过去三个月的每一次互动。
杨哥的公司遇到了麻烦,资金链紧张。他找我聊,说是聊,其实更像是一种情绪的倾倒。
第一次,我认真听他分析市场环境如何恶劣,对手如何阴险,团队如何不给力。我花了一个多小时,帮他梳理问题,提出几个或许能解困的建议。
他听完,长叹一口气,说,少康,还是你懂我。
但之后,他一个建议都没采纳。
第二次找我,还是老一套。抱怨的内容几乎一字不差,像一盘被精准复刻的录音带。我又一次耐着性子听完,尝试从新的角度帮他切入。
他再次感谢,再次没有行动。
第三次……
到第四次的时候,我忽然意识到一个问题。
杨哥找我,根本不是为了解决问题。他是在寻找一个“情绪垃圾桶”,以及一个能为他的“不作为”提供合理性背书的人。
他需要的不是“方法”,而是“认同”。认同他的困境是外界造成的,认同他的失败是非战之罪。
每一次和他聊完,我都感觉自己的能量场被严重污染了。就像一间刚打扫干净的屋子,被灌进了一整车的沙尘。那种需要花很长时间才能平复的疲惫感,是真切的。
那天晚上,我看着壶里升腾的热气,想明白了一件事。
成年人的社交,本质上是一场能量交换。人和人之间最宝贵的关系,不是一起吃了多少顿饭,喝了多少顿酒,而是能否进行高质量的能量共振。
而判断一个人值不值得你投入宝贵的生命能量去深交,其实不必看他说了什么,承诺了什么,甚至不必看他有钱没钱,地位高低。
只需要看清这三点,就够了。
第一点:看他能量的流向,是“滋养型”还是“耗散型”。
什么是“耗散型”的人?
就像杨哥。
他们的内在有一个“能量黑洞”。无论外界给他多少阳光、多少建议、多少支持,都会被这个黑洞瞬间吸进去,没有回响,更不会转化成行动的能量。
这种人的典型特征,就是习惯性地向外索取情绪价值。
他们是“问题”的拥趸,而不是“答案”的信徒。
他们会把自己的所有不顺,都归结为外部原因。
遇事第一反应不是“我该怎么办”,而是“这事儿都怪谁”。
你和他在一起,会感觉自己像一个心理医生,一个救火队员,一个永不枯竭的充电宝。
他会不断地把负面情绪、焦虑和抱怨像藤蔓一样缠绕到你身上。初期,你可能出于义气和善良,愿意去承接,去开导。
但时间长了,你会发现这是一个无底洞。你的能量被持续不断地抽走,而他自己,却从未想过要建立一个内在的“能量发电机”。
我认识另一位朋友,小胡。
她前年创业,做自己的设计工作室,初期非常艰难,大半年没接到一个像样的单子,最惨的时候,连下个月的房租都付不起。
她也找我聊过。
但她聊天的开场白是:我最近复盘了一下,发现了三个可能导致我没单子的原因,你帮我听听,看我的分析对不对。
她把自己的尝试、失败、思考,清晰地摆在桌面上。
她不抱怨市场,不抱怨客户没眼光,她只关心一件事:问题的症结到底在哪?我下一步可以优化什么?
和她聊天,你感觉自己不是在面对一个求助者,而是在和一个战友并肩作战。
你给出的每一个建议,都会被她认真地评估、吸收,然后迅速地付诸行动。下一次再聊,她会告诉你她的实践结果,哪些有效,哪些无效,以及她基于结果的新思考。
这个过程,是一种正向的能量循环。
她不仅没有消耗你的能量,反而因为她的积极探索和清晰思考,激发了你的能量。你感觉自己的经验和智慧,被用在了刀刃上,产生了真正的价值。
这就是“滋养型”的人。
他们内在有一台“能量发电机”。他们或许会暂时遇到困境,但他们的核心姿态是向内求索,是主动创造。
他们不向外甩锅,不沉溺于受害者角色。他们是自己人生的“第一责任人”。
和这样的人在一起,你会感觉自己也被点亮了。你们的交流,是思想的碰撞,是能量的共振,是1+1>2的智慧涌现。
所以,识人的第一层,就是用你的身体去感受。
放下那些社会标签和功利计算,只问自己一个问题:和这个人相处,我是感觉被滋养了,还是感觉被消耗了?
你的身体,远比你的大脑更诚实。
远离那些让你感觉疲惫、压抑、内耗的人。这不是自私,而是对你有限生命能量的最高级别的珍视。
你必须为自己的生命,守好这第一道能量的“结界”。
第二点:看他对归因的逻辑,是“清醒型”还是“糊涂型”。
如果说能量流向是第一层“体感”,那归因逻辑,就是第二层需要动用“理智”去审视的核心。
什么是归因?
就是一个人解释“为什么会发生这件事”的底层思维模式。
一个人值不值得深交,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他的归因模式是否清醒。
“糊涂型”归因的人,有两个典型特征:
1.甩锅于外:成功了,是自己牛逼;失败了,是环境不行,是别人坑他,是时运不济。
2.归因于玄:把一切无法解释的,都推给“命”。“我命该如此”,“这都是天意”。
我多年前接触过一个老板,他做项目亏了上千万。
我问他,你觉得问题出在哪?
他给我讲了两个小时。
从宏观经济讲到行业周期,从竞争对手的不正当手段讲到合伙人的背信弃义,甚至连那段时间雨水太多影响了物流都成了理由。
整场听下来,他把自己塑造成了一个悲情的英雄,在不可抗力的巨大风暴中,悲壮地倒下了。
唯一没有的,就是关于他自己决策失误的复盘。
比如,他为什么会在市场高点,用三倍杠杆去扩张?
比如,他为什么会选择一个在业内名声很差的合伙人?
比如,他的产品和主流需求之间,是否存在致命的偏差?
这些,他一概不提。
和这样的人,你无法进行任何有价值的合作或交往。
因为他的世界里,自己是永远正确的。一旦出现问题,他会本能地在外部世界寻找一个“替罪羊”,而不是在内部世界寻找“优化点”。
你若与他同行,顺风顺身,一旦逆风,你就是那个最方便背锅的人。
而“清醒型”归因的人,恰恰相反。
他们是“向内看”的高手。
我认识一个做投资的朋友,他有一个习惯,每年年底,会把自己所有投资案例,无论赚赔,都写一份详细的归因报告。
最精彩的,是看他分析那些亏钱的案例。
他会像一个冷酷的外科医生,一层层解剖自己。
这个项目的失败,30%的原因,是我在投前尽调时,被创始人的‘故事’迷惑,忽略了财务数据上的一个明显瑕疵。这是我的‘确认偏误’在作祟。
另外40%,是我对行业周期的判断出现了‘线性思维’的错误,高估了增长的持续性。我当时应该引入‘第二序思维’来做压力测试。
还有20%,是我在投后管理上,过于迷信自己的‘权威’,没有充分听取一线业务团队的反馈,犯了‘信息茧房’的错误。
你看,他几乎不会提到“市场不好”、“运气差”这种词。
他的归因,全部指向自己认知模型的“漏洞”和决策系统的“BUG”。
对于一个失败,他想的不是“谁的错”,而是“哪个模型错了”。
这种归因方式,才是真正的高手。
因为只有这样,每一次失败,才不会白白发生。每一次跌倒,都变成了一次对自己认知系统进行“打补丁”、“升级”的机会。
失败,成了他成长的“付费课程”。
和这样的人交往,你会有极大的安全感。
因为你知道,他是一个有“纠错”能力的人。你们的关系如果出现问题,他不会一味地指责你,而是会冷静下来,想一想,这里面,是不是我自己的沟通方式、我的期望管理,也存在问题?
他会把每一次矛盾,都看作是优化双方“关系系统”的契机。
这种清醒,是成年人关系里最稀缺的品质。
一个人能否清醒地归因,直接决定了他成长的天花板,和他作为一个伙伴的可靠度。
这种清醒,并不是天生的,而是一种可以后天习得的“心法”。它需要一套强大的思维工具箱,来帮助我们穿透情绪的迷雾和人性的弱点,直抵事物的本质。
比如,面对混乱的局面,如何用“奥卡姆剃刀”砍掉旁枝末节?面对他人的行为,如何用“汉隆的剃刀”避免恶意揣测?面对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如何用“第一性原理”去拷问它的根基?
这些思维模型,就像一把把精准的手术刀,能帮助我们解剖现实,解剖自己。
我花了很长时间,去学习、实践和验证这些来自不同领域的智慧结晶,把其中最根本、最强大的50个思维,熔铸成了一套普通人可以上手的操作系统,最终写了一部30万字的电子书,分为5大模块,50个章节,取名为《格物心法》,你可以在“诺亚书房”公众号订阅。
“格物”,就是探究事物的本源。探究失败的真正原因,探究一个人生长或停滞的底层代码。
这套心法,不是给你标准答案,而是给你一双“看见”的眼睛。让你在面对复杂的人和事时,能多一个维度,多一把尺子,去度量,去分辨。
当你能看清一个人归因的底层逻辑时,你基本就能看清他未来的走向。
第三点:看他时间轴的刻度,是“日结型”还是“复利型”。
前两点,看的是一个人如何处理“能量”和“事实”。
这第三点,看的是他如何处理“时间”。
这是最隐蔽,但也是最关键的一点。
一个人的时间轴,刻画着他的格局。
什么是“日结型”的人?
就是他的所有决策和行为,都以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为唯一目标。
他的人生信条是:今天播种,明天必须结果。
这种人,在生活中很常见。
找工作,只看眼前薪水,不问行业前景和个人成长。
做生意,只想着怎么捞一票就走,不考虑品牌和口碑的长期积累。
交朋友,只看对方当下有没有用,能不能帮到自己,用完即弃。
他们是“机会主义者”,是时间维度上的“游牧民族”。
和这样的人交往,你会感觉很累,而且很危险。
因为他的世界里没有“明天”。
为了今天的利益,他可以轻易地牺牲明天。而你和你的关系,一旦成为他获取短期利益的“成本”,就会被毫不犹豫地“优化”掉。
你无法和他建立任何需要时间来沉淀的东西,比如信任,比如情义。
因为“时间”在他的价值计算器里,是一个被忽略的变量。
而“复利型”的人,则完全相反。
他们是“长期主义者”,是时间维度上的“农耕民族”。
他们深深地懂得“复利”这个世界第八大奇迹的威力。他们知道,所有真正有价值的东西,都需要时间的发酵。
我认识一位前辈,二十多年前,他只是一个普通的程序员。
当时很多人都在利用技术信息差,接私活,赚快钱。一个项目干下来,能顶普通人半年工资。
他不做。
别人接私活的时候,他在默默地啃那些最底层、最枯燥的系统架构的书。
别人跳槽追求10%的薪资涨幅时,他选择留在一个能接触到最前沿技术,但薪水并不算高的团队里。
当时很多人笑他傻,说他不懂变通。
他只说了一句话:我想看看十年后,我和他们有什么不一样。
十年后,那些赚快钱的,大部分还在一线写着重复的代码,技术迭代了几轮,他们就得重新学起,越来越吃力。
而他,成了那个领域里骨灰级的架构师。因为他当年啃下的那些底层逻辑,几十年都没变过。他构建的知识大厦,地基打得异常牢固。
这就是“复利型”的人。
他们做的每一件事,都在为自己的未来“储蓄”。
储蓄知识、储蓄能力、储蓄人品、储蓄信任。
他们不急于一时一地的得失,他们看的是一条长长的生命曲线。他们愿意为了五年、十年后的巨大收获,而在当下选择一条更难走的路。
和这样的人做朋友,你是安心的。
因为你知道,他不会为了一个短期利益,而出卖你们长期的关系。
你知道,他今天对你的好,不是一种“即时交易”,而是一种“价值投资”。他看重的是你们这段关系,在未来漫长岁月里,可能产生的、无法用金钱衡量的“复利”。
你们的关系,本身就是他珍视的“资产”。
如何判断一个人是“日结型”还是“复利型”?
很简单。
看他如何谈论他的过去。他是否对过去的积累,哪怕是失败的积累,保有敬意?
看他如何规划他的未来。他的计划里,是否有需要五年、十年才能看到成果的事情?
看他如何对待那些“无用”之事。他是否愿意花时间去读一本“不能马上变现”的书?去交往一个“暂时看不到回报”的朋友?
一个人的时间轴刻度,决定了他的行为模式,也预示了他的终局。
选择和“复行型”的人同行,你的人生,才有可能滚起雪球。
交朋友,识人,说复杂很复杂,有各种各样的“术”。
但说简单,也很简单。
拨开所有信息的迷雾,回到这三个最根本的原点去审视:
1. 能量的流向:他是滋养你,还是消耗你?
2. 归因的逻辑:他是向内求索,还是向外甩锅?
3. 时间轴的刻度:他是在收割当下,还是在播种未来?
这三点,像三面镜子,能照出一个人的底色。
一个人,可以伪装他的言语,可以包装他的身份,但他无法长期伪装他的能量场,他的思维模式,和他对时间的态度。
因为这些,已经融入了他的骨血,成为了他生命的一部分。
选择和谁同行,就是选择一种生命的能量状态,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一种未来的可能性。
这比你选择任何一份工作、任何一个项目,都重要得多。
因为环境会塑造人。你身边是什么样的人,决定了你会慢慢成为什么样的人。
当你身边围绕的,都是“滋养型”、“清醒型”、“复利型”的人,你会发现,你的人生,想不往上走,都难。
关掉那扇吹冷风的窗,不是绝情,而是为了保护好自己屋子里的那点暖意。
然后,去为那些能让你更温暖、更明亮的人,打开一扇门。
这,或许才是成年人最高级的智慧,与慈悲。
声明:有偿阅读,如有收获,自觉赞赏,单篇1元
我是少康,每天更新深度长文,让你实现认知跃迁!
已写《格物心法》《五行读书方法论》《五行写作方法论》认知跃迁三部曲110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