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一首诗,喜欢一本书。
上课时老要求学生写读书批注,从没有示范过,从今天开始,我批注《苏东坡传》。
读书批注,就是读到某一句或者一段话有感而发,说心里想说的话。因为读书人群不同,阅历不同,知识层次不同,所以感悟也不同。读书批注,因人而异。而我知识层次偏低,所以批注难免粗浅,欢迎批评指正!
粗体字为个人感悟,其它为原文。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是八下课外古诗词诵读中的一首。作者苏轼。全词如下: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苏轼因写诗获罪,幸免一死。被贬到黃州后,,仍惊魂未定,梦寐惶恐。这首小词即作于初到黄州时,描写了深夜独自漫步时的所见所感。“缺月”“疏桐”“漏断”,构成了一个寂寞清冷的世界。万物销声匿迹,只有“孤鸿”隐约掠过。这“孤鸿”若有若无,也许就是他心灵的投影。词的下片,词人与“孤鸿”合二为一。写鸿“惊起”“ , 写鸿“拣尽寒枝不肯栖”,独宿荒冷沙洲,表现了作者心境的孤独和志趣的高洁。这首词托物写怀,是作者 生的反省,也是对理想的坚守。(书上注释,见八下课本。)
苏家算是个小康之家,自己有田产,也许比一般中产之家还较为富有。家中至少有两个使女,并且家里还能给苏东坡和在他之前的姐姐各雇用一个奶妈。
等弟弟辙生下时,家中还能再雇一个奶妈。这兄弟二人的两个奶妈,按照中国的习惯,要一直跟她们照顾到成年的孩子过活一辈子。
可以看出,苏家很富裕,两个孩子雇两个奶妈。和杜甫一样,童年生活都很好。
苏东坡降生时,祖父仍然健在,正是六十三岁。祖父年轻时,生得高大英俊,身体健壮,酒量极大,慷慨大方。
老人虽然不识字,但是人品不凡。家有良田,也有余粮。但是他不像别家那样储存食米,却以米换谷,在自家谷仓里存了三四万石之多。别人不知道何故,随后荒年歉收,他祖父开仓散粮。分给自己的近族近亲,给佃农和贫穷的邻居。
可见苏轼的爷爷很善良。一个家庭良好的家风对子孙后代有很大的影响。苏东坡性情高洁,即使后来被贬也不与人同流合污,与他的家风是分不开的。就如杜甫一样,祖先世代为官,祖父作诗又远近闻名。杜甫一生就两件事,做官和作诗。当后来他仕途极度不顺时,便在写诗上下功夫。
苏东坡的父亲苏洵,天性沉默寡言,二十七岁才发愤读书,终有大成。大人常以这个例子鼓励年轻人,只要勤勉奋发,终会成功。
但是,大家还是勤学要趁早,不要辜负每一寸光阴。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创造出苏洵的奇迹。
苏东坡八岁到十岁之间,他父亲进京赶考,落第以后,在江淮一带游历,母亲在家管教孩子。
由此可以看出,苏东坡母亲也不一般。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推动摇篮的手就是推动地球的手。就是一个孩子的成长和母亲有极大的关系。
还有一句话更吓人,是世界首富比尔.盖茨说的: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母亲之间的竞争。古有“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的美好传说。一个好妈妈,胜过十个好老师。
一个好女人,不仅可以幸福三代人,还可以兴旺一个家族,一个国家,甚至一个民族。
古人云:孝廉出于寒门,圣贤在于母教,观一君而知国运,观一人而知其家,观一母而知子之德行。
三国鼎立时代,刘备、孙权、曹操雄霸一方。刘备有诸葛亮,孙权有周瑜,曹操手下更是精兵强将。但是他们的后代数曹操最厉害。曹丕曹植文能赋诗,武能打仗。刘禅就不行了,懦弱无能,文韬武略逊色曹氏后代的不是一星半点。孙权的后代也没有多出名的。
刘备的两位夫人死时,阿斗很小。后来孙尚香嫁给刘备,不料几年后又以吴国太生病(孙尚香母亲)被骗回东吴。此后,刘备没有再娶,刘禅就没有母亲。没有母亲的阿斗长大了没成大器。但是,阿斗有妈妈也不一定就好了。个人之见,欢迎批评。
曹操的儿子曹丕,曹植都是卞夫人所生。卞夫人虽然歌妓出身,但是深受曹操喜爱。曹操临死说:天下之人都骂我“曹贼,曹贼”,谁知道我有妻有子,妻是贤妻,子是孝子,可见他对卞夫人的评价之高。那个乱世,男人出去打仗,孩子应该是和母亲在一起的时光多,孩子优秀,应该和母亲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当今社会,天下太平,可是孩子还是和妈妈在一起的时候多。有工作的忙于应酬,没工作的在外打工。母亲的素养决定孩子的素养。
东坡六岁入学。这个私塾不算小,有学童一百多人,只有一个老师,是个道士。苏东坡那副绝顶聪明的幼小头脑,很快就显露出来。他十岁就能写出出奇的诗句。
杜甫七岁能作诗,都是属于神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