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二三十岁就死了

在一个百无聊赖的下午看到这样一句话“大半的人在二十岁或三十岁上就死了,一过这个年龄,他们只变成了自己的影子,把以前真正有人味儿的时代所说的、所做的、所想的、所喜欢的,一天天地重复,而且重复的方式越来越机械,越来越脱腔走板。”。这是《约翰·克里斯朵夫》里面的原话,看到这里的时候我想起后来被大家提炼成的罗曼罗兰经典语语:很多人在二三十岁就死了,直到七八十岁才走进了坟墓。我顿了顿,回想一下,自从工作以来的近十年似乎没有什么值得回忆的事情,每天都在重复,朝九晚六,刷手机睡觉。过了十年跟过了一天好似没有什么区别,我顿悟,难道也许我也死在了毕业那年?

这一想法令我焦灼,我继续看下去。“他对所有的事都抱着现成的见解,而那些见解还是他少年时代的。他只知道几个偶像的名字,对现代艺术家充耳不闻”,这种感觉真实的像在说我自己,也像在说我身边的许多人,他们听歌只喜欢听老歌,看电影只看之前老电影,总是夸赞自己少年时喜欢的为经典,而否定一切现有的新的东西,他们早已没了好奇心,没有了对现在未来世界的探索欲,他们沉浸在自己年少时所喜欢的音乐、电影、事物中,他们,死在了那一年。

“那时老人听了最初几个音就出神了,眼泪冒上来了,而这种感动,与其说是由于现在体会到的乐趣,还不如说是由于从前体会过的乐趣。”他感受音乐的高峰似乎也停在了那一年,少年时的歌总是充满情怀,前奏一响泪水奔涌,与其说感动于音乐,不如说怀念这些音乐带给自己的情绪记忆,还有记忆中的人和事,为什么他拒绝新的音乐和事物,而是感动在曾今的一切中,因为他死在了那一年。

“关于某个艺术家还一无所知的时候他已经准备批评了,唯一的理由就是不认识这个艺术家”厚古薄今、自以为是、轻视他人这种认知局限性,何尝不是一种自我封闭,好奇心淡漠的体现,活在自己的世界只接受自己所知道的,批评未知的。人就是越是无知越自信,越是知道的多越觉得自己无知。

不得不说这几段对老于莱的描述引发了我的沉思。有些人死在了少年时,有些人死在了结婚时,有些人死在了亲人逝去的时候…然后他们活在自己从前的影子中,直到七八十岁才走进坟墓。我放佛看到了将来的自己,繁重的工作,重复的生活,日渐磨灭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变得越来越封闭固执,喜欢的东西都停留在少年的那个时代,和新一代的人格格不入,最终变成了一个尘封的老古董…

窗外的雨不知何时下了起来,“啪嗒,啪嗒”的敲击着窗户,把我从思绪中拉回现实,我可不要做老古董,我可不要死在二十岁,活着每一天都不该被浪费,我要怀着年少时对一切的憧憬,永远保持好奇心,保持对新事物的探索欲,终身学习,做一生的学生,像小孩一样充满朝气的过每一天。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