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简书》里看到一篇文章,是一个伙伴(抱歉,不知道是用伙伴好还是简友好)@真小实 关于一个广告好坏与否的一些理解。里面的内容都说到我的心坎上了,很认同他的观点。他说到的“只言不吹”、“没有套路”和“带来价值”三点都是很有道理的。
而我的这篇文章呢,也是关于衡量一个广告好与坏的观点,主要是为了方便记忆,用三个A来概括。其实核心思想个人认为是和@真小实差不多的。也是个人观点,欢迎讨论。
这3A是哪三个A呢?
Acquiring sales for business & Attractive image of brand & Active effects for society
即促销、品牌形象、社会效益。
分别介绍前先说明一下,这3A是从读者的角度去判断一个广告的好坏,而非从创作者的角度。此外,这3A主要是看一个广告能否起到这些作用。
再唠叨一下三者的逻辑。
前2A强调的是对广告主的经济效益。
第一A,短期内通过广告的形式提高品牌曝光率,从而促进品牌的短期销量;
第二A,通过广告内容树立独特的、有辨识度的品牌形象,从而促进品牌的长期销量。
而第3A强调的是社会效益,指的是在为客户爸爸提供经济效益的同时(ps:是同时),能给社会带来正能量的(温暖的、有趣的……)东西。
好,分开来说~
一、Acquiring sales for business,即促销
顾名思义,这是一个广告的初衷,也是客户爸爸掏钱最主要的目的。
而这里主要强调短期内对销售的促进作用。
看一个广告能否起到促进销售的作用,主要看他能否带给受众某个利益点,也可以说是“痛点”。广告创作者都知道这点,但如果策略做得不对,也就是说广告所说的那一点并非受众真实的“痛点“,即使再精美的广告也可能只是提高了品牌的曝光度,促销效果一般——简称“自嗨”(都不是受众想要的东西,你非说是,还不是“自嗨”?)
这就涉及到对消费者的洞察,也就是insight。
广告人要知道受众的一切,包括生活习惯、心理状况等等。总之要帮受众说话,说他们想听的话,说他们想说但说不出口的话,说他们心理有个影子的概念但很难用语言表述出来的话。
这几天坐电梯被这个广告吸引住了。
说实话,乍眼看上去倒没什么感觉。一、我不是受众,二、一看就知道是整容医院的广告,没什么辨识度,也算不上精美。
但!右上方文案的卖点却是这类型广告很少涉及的一点——购美丽,够好运。即花钱买好运。
如果是平时的话这广告作用可能一般。但现在正是准备过年的时候,过年肯定要拜访各种各样的亲戚吧,假如人美美嗒就更自信啦。所以一般这时整形医院就会说,年前来个微整形吧,回家过年在亲戚面前也可以更自信,更出众吧啦吧啦。
这幅广告的左侧正是如此,但它没有将微整形和过年美美嗒简单地联系在一起,右边它还把微整形与好运联系在一起。
其实随着各种资讯的传播,很多女性都受到“人重要的是自信,没必要整容”、“内在美才是真的美”等观念的教育,所以单单用“微整形来建立自信”可能很难打动这些欲整又找不到合适借口整的女性。
突然看到这则广告:咦,现在快过年了,有人说花点钱微整形来换好运!这理由可以!就微整嘛,辛辛苦苦工作的一年快过去了,新的一年嘛通过微整形来转转运还可以接受的嘛。别人问到我就这么轻描淡写地带过也没什么的嘛。
有时候一直那么个卖点,消费者习以为常了就很难做出购买决策了,花钱买自信就是一个。制作这广告的人十分了解这点,也很了解这些内心纠结的女性。他把她们想到的说出来,把她们心理有个影子的概念(找个合适的借口稍微整下)但很难用语言表述出来的话(花钱转转运)说出来。这就是洞察。
不能说这个卖点能卖多久,但就新年前,作为短期促销还是可以的。
So,第一个角度:Acquiring sales for business,即促销,强调短期。
起短期促销作用的广告占市面上的大多数,特别是节日前各品牌的营销战。很多时候品牌可能没有那么多时间洞察消费者了,所以就直接把各种优惠啊,产品的特点啊这些肯定对的“痛点”直接说出来。这类型的广告最重要就是够博眼球,够吸睛,将曝光度尽可能提高,bingo。例子很多,去地铁站逛一圈就知道了。
总之,第一个角度,短期促销,很浅层,短期有效,对品牌形象的树立效果一般。
所以就来到第二个角度。
二、Attractive image of brand,即品牌形象
看过各营销大师作品的人都知道品牌形象对于一个品牌的重要性。
简单来说,品牌形象就是一个品牌带给消费者的一种感觉、感受、调性、风格等等。包括外在形象(包装、外形、字体、色调等)和内在形象(外在形象为产品塑造出来的无形、难以用精确的语言表述出来的形象)。大师的作品都会举可口可乐啊、百威啊这些例子,下面就举一个近几年的新例子吧——纯甄酸奶。(为了说清楚不可能不说牌子名啊,不过真不是打广告,believe me)
视频广告:
无论是平面还是视频广告,他给人的感觉都是单纯的、纯洁的、小清新的。从蓝白的搭配、口号(好味道,不添加)、笔画偏细的字体到小鲜肉代言人,广告将普通的酸奶塑造成纯真无暇的形象。特别是第二个视频,小女孩舔小男孩那一下我是崩溃的。说实话,有点恶心,而且有一丢丢幼稚。但这“幼稚”,就把纯真这个品牌形象塑造得惟妙惟肖了。
除此之外,这个形象是深挖产品特点的成果。纯甄想以”零添加”为卖点,所以这个形象就是将这个卖点夸张化,通过创意呈现出来。
有些时候我们会疑惑,到底一个品牌形象是否需要和产品的特点或功能联系?好的形象是需要的。
单独抽一个例子出来讲可能我们会觉得无关,其实是这个形象已经通过营销手段深入人心,我们已经把关系点给忘了。比如可口可乐的那种自由活力的形象,好像真没半毛钱关系。但仔细想一下,“呲”一声打开可乐,第一口滚进喉咙的火辣辣,以及几秒钟之后爽朗的打嗝,就是该形象的原型咯。只是可口可乐我们太熟悉了,一下子想不起来如何相关罢了。
不过随着科技的进步,在这产品同质化那么明显的时代里,产品来来去去就那几个特点还有啥好卖。这时要做的,就是深挖产品的特点。这特点既包括物质上的,也包括精神上的。就比如那几家充满情怀以及朋友圈作文好素材的书店。对吧,就属于后者。
三、Active effects for society,即社会效益
这里的社会效益指的是在为客户爸爸提供经济效益的同时,能给社会带来正能量的(温暖的、有趣的……)东西。括号内的形容词很难一应俱全地概述正能量这个词。简单来说,这个广告传递的,是要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符合人性的东西。
其实我以前认为衡量一个广告前面两点就够了,但随着看的广告越多我越发现,社会效益这点可能与客户主利益关系不大,但以社会正常有序发展的角度来看,这点十分必要。这解释了我特别强调“同时”的原因。
经济效益并非高于社会效益,两者是必须是平行的。就好像对大自然的开发,要同时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举一个我很反感的例子,可能大家有不同的观点,可以讨论一下。
广告人应该不会错过年初某银行(就不直说啦)的一个“刷屏”广告。为了让我们记住那“27%”,不惜把口红砍了,手机切了,电脑据了,包包毁了……
看得我心惊肉跳,我终于体会到何为切肤之痛了。我想问,客户爸爸有钱也不应该这样做吧?
这个广告给社会传递的,是一种奢侈浪费糜烂的生活作风,不利于社会良好风气的营造。不知道问话了嘻哈的广电总局有没发现,这广告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违背捏?
如果一个广告对社会效益实在起不到什么积极作用,起码不要故弄玄虚又消极嘛!简简单单像某树牌某汁,用个AE软件把产品的特点一个字一个字敲出来,也比那些浮夸自嗨又中二的要好得多吧?呃说得有点狠,不过真的挺生气的~
所以很赞同@真小实昨天讲的,“一个广告能带给我美、欢笑、感动、知识和创意”。
综上,就是我稍作总结的3A原则,Acquiring sales for business & Attractive image of brand & Active effects for society,即促销、品牌形象、社会效益。
欢迎大家来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