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漫长的到达

原本是很平常的一次聊天,我同一位朋友C谈起近来频繁失眠的困扰,以及带着某种无奈的意味,询问她是否有比较好的解决方案或者类似某些经验类的东西。

朋友C听后首先表示十分地不解——为什么会这样,我从来都是躺下就能入睡、一夜好梦的状态。一年中睡不好的次数大概寥寥无几。

另外一位朋友H和我当时听完,都表示有些羡慕她。起码在场的三人中,只有她站在了幸运的一方。这份羡慕的背后,在于这件事在她那里并不构成难题般的存在,因此并不需要放在生活的某项计划列表里,苦苦地找寻方法、并为之付出努力,以及希望在未来的某个时间里,达到可以满意的成效。

聊天继续,我尝试向她传达一些失眠者的感受。

“就是你能体会——每到夜晚关灯,整个人陷入黑暗之中,你就会开始思考,关于目前正在忙碌的工作、关于并不顺利的感情生活,还有需要处处谨慎的人际交往,如此种种,可能都会窜入你的脑海里,乱作一团,你不自主地反思自己今天哪里做得不好,以及明天需要在哪里注意些什么,以及在更长的一个时间维度上,你都在不断地反思,然后你开始越想越清醒,在不知道哪一个时间点才可以沉沉睡去——的那种焦虑与无奈。”

朋友C依旧摇了摇头,继续抛出了自己的疑惑:“这些事白天可能我也在思考,有时也会给出解决策略,有时也会觉得无能为力,但每到夜晚,我总能轻易地睡去。我并不能理解,在晚上思考,这件事的意义以及必要性在哪?”

另外一位朋友H补充说:“很多时候它可能都是不自觉的,到了深夜这个时刻,你的思维就好像不受控制似的、自动开启了这一开关,你的情绪在此时反而是最丰富的,这大概就是我们敏感型人格的体现吧”。

H继续说道:“我们总是带着某种担忧,担忧现状,也担忧未来,清楚地能感知到自己目前生活中的不开心,并希望找寻到合理的解决方案,夜晚的一次次失眠更像是重复性的自我反思,在夜深人静的时刻,我们希望能够获悉自己内心的声音。”

话题到此,我们之间渐渐感受到某种认知思维方式上的偏差,和价值观的一些碰撞,对话也渐渐变得有趣、深刻起来。

C试着分享自己过往的经历来表达自己的体验:“我在过往有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失落甚至算得上是抑郁的状态,就是我也能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不开心,但吊诡的地方在于我并不能清楚地知道问题的来源,于是我开始努力寻找的过程。但每天我依旧可以安然入睡,明天继续这一过程,并不会因此而丢掉或是牺牲自己的睡眠时间。”

H和我默契地理解到了这两者之间的偏差——在我和H的担忧中,我们清楚不开心的原因所在,转而更多地是方案的寻求,这意味着当可能尝试的方案并没有收获预期效果时,这种反馈会让我们进一步焦虑,这其中会有一种“催促”的成分存在。而在朋友C的挣扎中,她更像是一个悬疑案件中的侦探,试图去拨开迷雾,找到自己不开心的“凶手”,即便目前收获甚微,但每一次尝试都像是一次排除,真相会离自己越来越近——像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情形,却大抵都要体会最颠沛的情感。以及,在C的生活中,睡眠依旧是她不可失守的防线,而在我们这里,它可能被不可避免地裹挟进来,成为某种代偿品。

只是后来C也并没有靠自己的力量揪出这个所谓的幕后黑手,一次次的累积、压抑之后,她终于在时隔多年之后面临崩溃,继而开始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也许是自己也找了足够久,错误的选项大多已被排除,经过几次简单的心理梳理之后,C渐渐走出了自己的困境。

“像在地狱待了许多年,突然有一天有人告诉你一条可以通往天堂的路,然后我就一下子快乐起来了。”她如此说道。

听起来朋友C的经历更像是一次神奇的到达,像是在平行世界发生的另外一种可能——在某一个瞬间,她突然摆脱了痛苦的境地,进而走进了一番新的天地,看到了快乐的风景。我能理解这样的到达方式,但此刻却谈不上羡慕,因为我能想象她在过往长久时间里积蓄的东西,无论是正面的反思,还是负面的忧伤,都是情绪、能量积累到某一时刻,才有释怀的那一瞬间。

即便我未曾亲历,但她这些年一定也过得并不如现在这般轻松,那一刻我在心里如此想到。

而大多数的情况里,可能更多面对的是类似我和H的情形。我们似乎也在努力,不仅仅是指努力睡好这一件事,更重要的是如何努力与这样子的我自处,并且还拥有让自己快乐起来的能力。期间也可以隐隐察觉到一些显现的效果,但一直反复,甚至回落,于是带来焦虑、难受、失眠等一系列的反应。

在痛苦与快乐之间,一直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之前看到村上春树的一段话:我们的人生是不能单单只用明朗或阴沉来划分的。在这两者之间,还有一个叫阴影的中间地带,能认识并理解这个阴影阶段,才是健全的智慧。而要获得这健全的智慧,需要投入一定的时间和劳力。

我想说的,大致也是类似的表达。

还有,我更深的体会是,最为艰难的部分其实不是明白与获得,而是在拥有这“健全的智慧”后,如何应用、改变,以及更大程度地去适应它。相比前者,这可能会是一场更漫长的到达。

这其中的辛苦一定会很多,过去一年的大部分时间里我都在体会。当我意识到在这过程中其实并不是一个人的时候,我想把这份感受分享给你,以及,我尝试用我过去一年的经历,给出一些自己的感想和建议。并不是一定正确,原谅我也在一直摸索的过程当中。如若对你有一些帮助,我就已经很开心。

我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做事情最多的考虑是自己能接受多么糟糕的结果。也是在摸索了很久之后,我试着把这种思维用来“消化”或“缓冲”自己的敏感型人格。

大概的感受是,我会事先衡量一件事情中可能的状况,只要事情并没有触碰到这一阈值(发生某种意外),那境况之内的所有负面输出我都可以接受,因为提前给予了自己安抚,快乐也就不会轻易被牺牲掉。至于在这其中势必要丢掉的一些东西,那就暂时放掉好了,我已经提前做好了心理建设。

以及,你可能还要学会处理别人错误给你带来的不开心。起初我的做法是沉默以对,默默接过了所有的东西。有的可能很快就会散去,有的需要花上一些时日才可以消化,然后我发现自己会很累。尝试的过程中,我试着做出筛选,仅仅接过自己应该承受的那部分,至于其他应该由别人来“收拾”的部分,就不再放在我处理的范围里了。

你知道敏感型人格的最显著特征,就是他始终会觉得所有的事自己都需要担主要责任,于是总是要承揽许多并不属于自己的失意,花上很多气力去平复。在后来启动这样的“处理程序”后,我不再那么失落,更准确地形容是,不卑不亢——我依旧选择承受,用某种适度的坚韧取代不必要的崩溃。

朋友在聊天给出了另外一种方式的修补。在不可避免地受到别人错误带来的影响时,在我的思维里,我可能直接就进入了“自我行动”的阶段——这件事已经摆在了我面前,我需要做出反应。

而朋友建议说,其实在此之前你可以让事情有所回转——学会善意提醒。也许对方是无心之举,可能提醒之后他会意识到不当,又或许我们真的测试出对方的恶意,这个时候我们也就不必存有挽救意识。

最后,可能最糟糕的情况是,在意识到这样的情况始终在持续地发生时,那么你应该学会远离你并不舒适的圈子,忘掉一些事、一些经历以及一些人。依旧把别处习得的一句话分享与你:有些东西,你只需要让它经过你。


现在的我,H以及可能还有许多人,处在这样的中间地带里,缓慢前行,并不知道何时才能到达胜利区域——C已经站在的那一方。不过唯一清醒的是,我知道我并不想拥有这些,包括失眠、焦虑、以及性格中的敏感带来的不快乐。虽然目前我也的确无法甩掉它们,或者更准确地说无法妥善安置它们,但还是希望很久很久后的有一天,我可以说我已经到达了彼岸,尽管它似乎是很漫长的一段路。

真心希望每一个你也是。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专业考题类型管理运行工作负责人一般作业考题内容选项A选项B选项C选项D选项E选项F正确答案 变电单选GYSZ本规程...
    小白兔去钓鱼阅读 9,069评论 0 13
  • 冰冷的深海,冰封的宝剑,悄悄刺入腕中,越扎越深...... 慢慢的,鲜红色的血液涌出,伸出舌头轻轻一舔,回味......
    血SRXH阅读 157评论 0 0
  • 总有一些小伙伴在旅行中丢这个丢那个的,丢护照或许也不可避免,毕竟有些护照它真的长脚哎!不过莫慌,抱紧下面这...
    妮咖儿阅读 893评论 0 0
  • 干干净净赚钱是对社会最好的回报方式。因为你在赚钱的同时,也在为社会创造着价值。赚得越多,创造的价值也越大。对一个创...
    dec17阅读 216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