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问我是否鸡娃,我都是直接说,我不鸡,但我鸡自己。
而我所谓的鸡自己,也是不断的向内探求自己,去寻找自己的自洽和舒适区,都到这个年龄,没必要再纠结自己的短板和提升,更重要的是如何发挥自己的长板让自己更充实的生活。
曾几何时,我把生活等同于工作,从我懂事以来,从来没有人教我应该如何生活,而更多的是告诉我应该好好读书,考个好成绩,上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处个好对象,生儿育女,然后安稳的过日子。
这个路径其实没有错,我细细的回顾,发现好像主流的路径只有这一条,就像一个框,框住了任何想要“越界”的勇气。
所以当我选择离开主流职场,自己做点事情的时候,最难的不是做什么事,而是要选择不做什么事,同时要不断的给自己做心灵按摩,去抛开干扰,想要让娃了解未来的无限可能,就必须自己躬身入局去感受不同的生活形态。
关于鸡娃这件事,我的本能一直在告诉我,10到20年等海蛎长大以后,这个社会一定会有很大的变化,一定会出现不同的生活形态。
前几天看到我上的心理咨询师课的老师分享了一个海报,海报内容是《探讨ai时代教育内卷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当时就找了老师说下次一定要找他请教下。
我跟很多小伙伴聊说,随着人口结构不断变化,受教育的机会其实不再受限于地理隔离,技术的发展会带来更公平的教育输出,从国家层面肯定是要做普惠性质的教育,人口红利不在,必须要转向人才红利,而人才红利的背后并不是高分低能,而是那些富有创造性,思维逻辑,植根于中华文明文化的自信的下一代。爱国教育和民族自信一定会空前高涨。
经常我会在微信上收到一些妈妈跟我说,最近身边有很多妈妈鸡娃,自己都没做啥,感觉很焦虑,而她说的做啥实际就是没有在学习上做一些准备。
比如识字,学英语,学写字,所提到的话题都是超前学习,我就会一直引导对方去想想自己对娃最本质的需求是什么,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我自己也深刻发现,每个小孩真的差别太大了,当海蛎一岁多的时候,我就看到过以前的一个同事她闺女3岁多口语相当好,能够一大段一大段的背诵英文,对话流利。当时我也是无比羡慕。
但当我自己实践的时候,我发现很难落地下去,和其他内容对比,海蛎确实对英语的兴趣一般,她是靠着自己对学习的基本尊重也能完成下来,但谈不上热爱,和画画那种自发性的,以及每次画完之后跟我介绍每个内容眼睛里带着光是完全不一样的。
我老公一直说要给她上英语课,而我其实是很纠结的,因为我知道海蛎并没有如此热爱,但我也在这个过程配合的去尝试和落地,也买过学英语的各种app。
这几天海蛎突然开始主动要学习荒废了两年的英语app,自己主动跟着读跟着念,我不知道她能坚持多久,也许可能也会不了了之。如果把时间放的更长远来看,可能这也是一种积累。
但我依然会接受,别说小孩子,反观我自己,三分钟热度的事情其实也不少。
这里我要否定我以前的一个观点,就是小朋友学不下来其实是父母坚持的不够。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个人觉得这个点还有待辩证,这部分我也得不断修行。
因为当我见过小海蛎眼里有光的样子是什么样的时候,就大概能知道什么事情她只是在完成而不是在自我需要。
现代心理问题越来越低龄化,其中有一方面是这一波家长想要孩子复制自己的那一个路径,过去的我听到我父母说我这么辛苦送你上学我会很羞耻,但现在物质已经能得到基本满足的当下,孩子们的内心已经完全不同,这个已经很难复制势必带来矛盾和焦虑。
如上说的路径其实是通过考试成绩走向了所谓的阶级越迁,包括我自己也一样,一个小县城连小镇做题家都算不上最终落脚大城市,其实是享受了那一波时代教育以及社会分工还未完成化所带来的时代红利。
但时代红利终究是有周期的,假设我的预判是正确的话,回归当下我应该不做什么以及要做的最base的是什么。
这个话题我也留着,因为我自己也一直在寻找和实践中,等哪天我自己足够笃定了我再来分享。
在此我想分享一篇今天我一直持续关注的公众号作者九边的文章,《为什么教培必须死》,文章题目有点直接,但里面的内容还是能引发不少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