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到大,一直慌于表达这件事。
在文字的天地中游刃有余,在语言的世界里却总难恰如其分。
常常觉得如鲠在喉,更怕说错,怕说不好。
在读小学到初中的那段时间,总是乐于呼朋唤友,参加各种课外活动。
所有人觉得这个人外向,自己也认定自己极为外向。
高中以后,原来的老友散的散,远的远,心思也从课外收拢到了学习上,开始渐渐变得沉默寡言。
大学毕业,一直从事着与文字打交道的工作,与人的交流也越来越少,两片嘴唇慢慢像是生了锈。
有种说法,一个人全身的细胞每七年就会全部更换一次。也就是说每七年,我们都会是一个全新的人。我想,我已变成一个内向的人。
记得读高二的时候,我们语文老师有些口吃,他上课时表达的方式总是极为抽象、感性,以致于我们理解得特别吃力。课后,我听到有同学如是评论:语文老师肚子里的学问,就像是茶壶里的饺子——倒不出。真是贴切的形容!
今天突然想起这句话,反复咀嚼,发现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种“容器”。
我们外观各异,质地不同。有的容器肚子大,有的容器脖子细;有的容器耐冷耐热,有的容器一碰就碎;有的容器玻璃制,表里如一,有的容器不通透,不知道里面装着啥,有的容器能成为艺术品,有的容器只能做一尊花瓶......有的容器口径大,轻松倒出里面的内容,有的容器口径小,你只能慢慢倒。
那些长于表达的人,就是口径大的那种容器,口若悬河,不在话下。而我,大概属于口径小的那种。
但不论口径大和小,都得倒一倒,时间长了会藏污纳垢、堵住出口,那时想倒恐怕也难倒出来了。
无论哪一种容器,肚子装的什么,倒的就是什么,其区别不过在于,你加没加过滤网,时间长了自会显现。
所以我安慰自己,不必慌于表达,因为你的表达,就是你的为人。
这大概也是与不够外向的自己的一种和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