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åsom i en spegel 犹在镜中(二)

再接上篇

karin的丈夫martin,其实跟我们身边的大多数人没什么两样。直面“现实”,接受“现实”,努力地尝试以自己的方式去改变“现实”。他清楚妻子的病或许无法治好,但还是以自己的耐心去照顾她,抱着一线“机会”。大多数正常人都是以这样的眼光,去对待生活,对待身边的人。但他所见的就是百分之百现实吗?他认为karin所见的一切不过是幻觉,没有上帝,没有一群等待上帝的人,karin还有一丝希望能痊愈……从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来说,martin所见的或许没有错。但当他以自己的方式去接近“现实”的时候,我们看到karin一点都不买他的账,karin的幻觉愈演愈烈,唯一一个直面“真实”的角色martin对此却毫无办法。从这个角度来看,他所接近的并不是“现实”,并不是生活的真相。

       诚然有人总是用自己的方式去接近“真实”,努力想看清生活的真相,但也有些人,像主人公david一样,一直在逃避人生的真相。面对受精神病折磨去世的妻子,还活着但苦不堪言的女儿,他一个人躲在瑞士,美其名曰“为了写作”。不敢面对生活的真相,是david这个角色最大的特点。影片中儿女用自导自演的戏剧映射父亲写作的“无用性”。“为了艺术”,“为了写作”,是父亲david堂而皇之的借口,为自己开脱,避免看到沉重的生活的真相。但他也不是完全没有了解真相的欲望。他将女儿作为他“研究”的对象,想看看女儿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崩溃的”,并将此作为其小说的主题,想必能做出他梦寐以求的“伟大的杰作”吧?不近人情至此,实令人不寒而栗。但反过来想想,这样的人我们身边没有吗?他们顶着冠冕堂皇的借口,为了事业也好,为了理想也罢,但现实生活是一地鸡毛。要说他“逃避”,其实最大的症结,在“躲避情感交流”上。根本上,他没有真正的爱过女儿和儿子。在青春期正需长辈开导的时候,他没跟儿子正儿八经谈过话;在女儿精神崩溃之时,他选择借照顾之名行个人之便。自私,躲避情感交流,不付出爱,是他逃避生活真相的表现。但想想我们身边有多少人,其实或多或少,也像david这样,有逃避的倾向呢?有的解读把david的不近人情,看作是作家、创作者的职业病,说这是他们独有的一种冷静客观的职业习惯而已。当然,不排除有这种可能。但david逃避情感的部分,我想是伯格曼想要传达出来的,是无可否认的。

       最后是17岁的儿子Minus。他渴望以自己的方式了解生活的真相,但父亲的退缩,姐姐的崩溃,让他感到一种深深的无奈。多次浅尝辄止,不论是海边漫步时无知的抵抗,花园餐桌边试探的初窥(杂志),还是最后搁浅船底的引诱,Minus以自己的方式,最终接近了现实(burst out)。现实是骨感的,不只是骨感的,它甚至是不堪入目的。karin所见的上帝不过是一只面目可憎的、冷酷的蜘蛛,Minus的现实是他原始的冲动(和姐姐的)。通过神明也好,通过天性的释放也好,姐弟倆都以自己的方式接近了真实,但要怎么解释呢?为何,一直萦绕于心头的困惑,最终是以这样的方式水落石出?一直退缩的david终于向儿子给出了自己的答案。爱是他们缺少的东西。有了爱,空虚变成了财富,绝望变成了希望,就像缓刑,死刑的延期。

      每个人在看待生活的真相的时候,都像透过黑暗中的玻璃一样(see through glass darkly),无法看到事物真正的样子。但每个人,往往又受困于自己看到的东西,总是认为自己看到的就是生活的全貌。如果没有爱,看待世界、看待生活的时候,总会有各种各样的绝望、空虚和扭曲,就像电影中的四个角色一样。生活,犹在镜中。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