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论
18世纪数论留下了一些互不相关的成果。欧拉和勒让德贡献了主要著作。
1736年,欧拉证明了费马小定理:如果p是质数,a和p互质,那么a^p-a可以被p整除。1760年欧拉引进Φ函数,或者叫做n的totient(欧拉函数)以推广这个定理:Φ(n)是小于n而与n互质的整数个数,当n是质数时Φ(n)=n-1,接着欧拉证明如果a和n互质,那么a^(Φ(n))-1可以被n整除。
至于费马对x^n+y^n=z^n所做的著名猜测(即费马大定理,n>2时没有正整数解),欧拉证明n=3和4时是正确的,勒让德证明n=5,人们证明费马大定理的历史十分悠久。
费马还猜测,对于n值的一个不定的集合,由式子2^(2^n)+1得到的数是质数。这个猜测对n=0,1,2,3,4成立,但1732年欧拉证明n=5时得到的不是质数,有一个因子是641.事实上目前发现对n>4得到的都不是质数,不过这个式子的重要性在于它出现在高斯论正多边形的可作图性中。
费马曾断言:每个正整数是不多于四个平方数的和(允许一个平方数重复出现,如8=4+4),欧拉花了四十多年试图证明,并得出了一些结果,拉格朗日用了欧拉部分工作证明了这个定理。但欧拉和拉格朗日没有得出一个正整数能表示成几个平方数的和。
1754/1755年欧拉证明了费马的另一个断言:每一个形为4n+1的质数能唯一地分解成两个平方数之和,但欧拉没有使用费马为解决这个问题发明的递降法。欧拉还证明两个互质的平方数之和的每一个因子是两个平方数之和。
1770年爱德华·华林(1734-1798)叙述了一个定理(华林定理):每个整数是1-9个立方数之和,又,每个整数是1-19个四次方数之和,他继续猜测,每个正整数可以表示为至多r个k次幂之和,其中r依赖于k。不过这些定理他都没有证明。
普鲁士派往俄罗斯的公使哥德巴赫(一个喜爱跟数学家联络感情的富二代)在1742年给欧拉的信中叙述了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但没有作出证明:每一个偶整数是两个质数之和,每一个奇整数是一个质数或三个质数之和,从关于偶数的哥德巴赫猜想可推出关于奇数的哥德巴赫猜想。
在关于数的分解的研究中,欧拉证明x^4-y^4和x^4+y^4不能是平方数,欧拉和拉格朗日证明了费马的许多断言,大意是某些质数能用特殊方式表示,如欧拉证明了形为3n+1的质数能唯一地表示成形式x^2+3y^2。
数学家也沉迷于亲和数&完全数。欧拉给出了62对亲和数(包括3对已知的,2对错的),他还证明了欧几里得定理(2^(n-1)(2^n-1)在2^n-1为质数时是完全数)的逆定理:每一个完全偶数是形为2^(p-1)(2^p-1)的数,其中第二个因子是质数。
华林的学生John Wilson(1741-1793)是剑桥数学系出身,后来当了律师和法官,他提出了一条定理(威尔逊定理):对每个质数p,量(p-1)!+1能被p整除,如果这个量能被q整除,那么q也是质数。1773年拉格朗日证明了这个定理。(拉格朗日跟欧拉为这群联想大师付出了太多……)
对求x^2-Ay^2=1的整数解(费马认为A不为完全平方数时有无穷个解),欧拉把这个方程误称为佩尔方程,1759年他把根号A表示成一个连分式,给出了方程解法,但他没有成功证明他的方法总能求出解,且所有解是由根号A的连分式展开给出的。1766年拉格朗日证明了佩尔方程解的存在性,并解决了求系数均为整数的一般二次方程的所有整数解的问题。
18世纪数论最富有创造性的发现是二次互反律。它用了二次剩余的概念,这里我们使用欧拉引入,后由高斯采用的方法:如果存在一个x使x^2-p能被q整除,那么说p是q的二次剩余,如果x不存在,则p是q的二次非剩余。1808年勒让德发明了一个记号(p/q)描述上述情况:对任意数p和任意质数q,当p是q的二次剩余时,p/q=1,反之p/q=-1。
二次互反律说如果p、q是不同的奇质数,那么(p/q)(q/p)=(-1)^((p-1)(q-1)/4)
1783年欧拉给出了四条定理和第五条总结性的定理,清晰地叙述了二次互反律,但他没有证明,不过他之前的文章里已经涉及了这些工作。1785年勒让德独立给出了定律和不完全证明。19世纪后数论研究的关键课题就是研究这个定律有什么隐藏含义。
1798年勒让德的《数论》是18世纪数论集大成者,这本书包括了数论在内的一些有趣结果,但他没有从中做出抽象的一般性概念,而是由他的后继者完成了这项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