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假不放学(四)——温馨校园

      昨日下午的培训中有一句话始终萦绕心间,校长不求于把学校办得多么强大,但一定要是把学校办的温馨。温馨,我的理解是有温度,有绵延之味,久久弥鲜。想想我校的办学愿景之一就是“办有温度的教育”,学校也极力打造三张名片:“阳光活力、智慧书香、温馨生态”,这一切都是在向温馨迈进。几年前学校也被命名为全国首批温馨校园。当教育不再仅仅以“强大”为唯一刻度,而以“温馨”为灵魂坐标,学校便真正成为灵魂舒展、生命茁壮的家园。

      放假前有督学逛完我们的校园后发出这样的赞叹,“你们这学校哪是小而优、小而美,是大而优、大而美。”我也常常自豪地对别人介绍我们的校园,我们校园面积大,植被多,是天然氧吧,学生活动空间广,我感觉我们的孩子相对比较乐观,逃学厌学的孩子几乎没有。某领导在选址重建教学楼时提出明确要求,拆旧楼建新楼,不得破坏已有环境和布局。环境美,学生乐观向上,这难道不是温馨校园的一部分吗?

      然而环顾当下,不少学校深陷于功利泥沼难以自拔。它们如同巨大的精密机器,日日轰鸣着运转于冰冷的指标齿轮间:分数、升学率、重点名额……种种光环之下,却掩埋了无数年轻心灵被挤压的压抑与叹息。学生苦学,老师苦教,家长苦功,到处都是一个“苦”当家,没有了半点的温度。当教育被抽干了情感的温度,异化为冰冷数字的残酷竞争,孩子们在知识密林中穿行,身后竟无一盏暖灯照亮归途,眼前亦无一张笑脸慰藉孤寂。

      真正的温馨校园,则如春风化雨,其妙处在于生命内在的濡养与润泽。首先校园中处处弥漫着一种人文关怀的暖意,它浸透于师生之间的真诚、同伴之间的互助,甚至师生间一颦一笑的默契中。我见过一位教师,默默守护着一位患自闭症的学生,用无数个日夜的耐心陪伴,最终叩开那扇紧紧关闭的心门——那一刻,温煦阳光穿透的不止是窗棂,更是生命原本的壁垒。再者温馨校园亦懂得包容所有不同个性与成长节奏。它不以统一模具刻造千人一面,而是为每粒独特种子预备不同的土壤。同时温馨的校园中更懂得尊重生命内在的规律,如同老农深知禾苗生长之道,不揠苗助长,只静候花开。最终,温馨校园之根则深扎于对教育本真的朴素坚守之中,远离喧嚣浮华,回归生命涵养之澄澈源泉。

      这温馨理念非为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它最坚实的根基乃是对“人”本身的深切体认。叶圣陶先生曾言:“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农业的精髓正在于依循时节、涵养水土、静待生命内在力量的自然迸发。当学校不再汲汲于“工业”般追求高效整齐划一,而愿做一片肥沃的“农业”田园时,教育才真正贴近泥土的芬芳,贴近生命原初的蓬勃律动——此时灵魂所感受到的温暖,远非冰冷数字所能丈量。

      当校长心之所向不再仅执着于“强大”虚名,而倾力营造“温馨”之实境时,校园便不再是知识竞技场,而成为一片生命生长的沃土。教育之灯,暖者为光,光之所及,心灵便不再有寒冬——那时,每一道下课铃声,皆宛如归家般亲切的召唤;每一张年轻脸庞,皆能绽放出对世界那无比信任的微笑。

      有人或许质疑:“学校不追求强大,难道要甘居平庸?”实则不然。这里的“不求强大”,是拒绝用功利指标定义教育成功,而非放弃对卓越的追求。一所能让学生感受到安全、尊重与热爱的学校,培养出的必然是内心丰盈、敢于担当的人——他们或许不会都成为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者”,但一定会成为懂得生活、热爱生命的“完整的人”。就像那些在晨光中学爬满卡通画的楼梯间里成长的孩子,他们带走的不仅是知识,更是对世界的善意与勇气,这恰恰是教育最应追求的“强大”,因为教育应当关注的是孩子的未来和长期价值。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