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个体心理学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课题分离。所谓课题分离,通俗的讲就是分清什么是自己的责任(课题),什么是别人的责任(课题)。
亲子关系中的课题分离更是难题,例如幼儿的进食、选择幼儿园、兴趣班、和小朋友发生冲突,如何进行课题分离。《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书中介绍的办法,恰好清晰的在亲子关系的课题分离中划清了一条界限,随着孩子的成长让孩子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
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身边的家长都希望孩子成长为具备很多良好品质的人,比如自主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并不知道如何引导。
下课了,两个孩子从教室里冲出来,在玩具区抢拼插玩具,发生争执,这时两个孩子的妈妈坐在旁边正在聊天,其中一位很开明的说让他们自己解决吧,同时孩子们的情绪和动作开始升级,一位妈妈大声说了一句小明不许打人,但并没有影响事件进程。这时过来了一位老师,跟孩子们说,“不能抢”“找找看还有没有一样的玩具”“一起玩才好玩”“你先玩会别的好不好”……这时我观察到两位妈妈让渡出了引导孩子的权限开始玩自己的手机。
学习‘我能解决问题’之后,我意识到上述情景的问题所在。一是家长让渡出了引导孩子的权力,二是老师也并不是引导孩子而是为了平息事端不断给出成人的建议。在这种情形下,在这么好的教机出现时,家长和老师并没有让孩子发展自主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书中介绍的方法分为四步,首先描述发生的事情(比如小亮抢走了唯一的玩具,我打了他);之后讲述自己的感受自己对方的感受(我没抢到玩具感到沮丧,小亮被我打了会感到生气);再之后询问解决办法,并且鼓励头脑风暴想出尽量多的办法(例如1、打他。2、请求对方分享。3、找老师。),并且记录下来;最后推想每个办法的后果。这个过程,孩子会平复情绪、学习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感受、锻炼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逻辑后果。而成人可以做的是情绪接纳、启发式提问、引导和鼓励孩子,由此达成引导和管教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并且降低焦虑。
有意思的是《非暴力沟通》跟“我能解决问题”的方法很像。《非暴力沟通》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是描述发生的情况;第二步讲述自己的感受;第三步说出自己未被满足的需求;第四步抛出期待对方回应的请求。在我学习使用非暴力沟通后,夫妻关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同时对于亲子关系如何使用非暴力沟通留有困惑,直到看到《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我觉得这就是儿童与儿童、成人与儿童的‘非暴力沟通’。
同时,分清成人与孩子的课题,并不意味着降低对孩子的关注度,对孩子的需求应做到高回应、高目标。高回应,对不同年龄孩子遇到的技能缺乏问题,是需要成人及时发现与引领的(例如练习穿衣服、练习系鞋带);高目标,并不是超越年龄的目标,而是孩子切实能达成的目标,成人和孩子共同设置和执行规则(例如几点关灯睡觉、看多长时间动画、吃多少糖)。“我能解决问题”是给予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论,这样他们才能看到,个人的智力、能力、优势可以靠自己的努力来提升。
解决问题的过程,虽然分为四步,但不用担心每次操作起来太繁琐,实际是个熟能生巧的过程。具体的练习方式,按照书的前半部给出的逻辑副词, 在不同场景中游戏化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