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大学快毕业的那一年,有个学弟恭喜我毕业了。我带着无限惆怅和迷茫地反问“喜从何来”,他的答案令我至今记忆犹新。“毕业了就可以找个人结婚啊,生了孩子就可以教育他了”。
这答案在当时可真的震撼到我了,当时的我,还没有男朋友,对未来充满着不可知的渴望和迷茫。而这位兄台的脸我都不再记得,他的这句话却一直留存脑海。
十年后,嗯,我终于成为了一名“教育者”,成为了一个肩负教育祖国明天花朵的母亲。
作为一个不走寻常路的妈,我从未教他“要乖要听父母的话”“见人要叫才是有礼貌”“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做个爱分享的好孩子”……,我的孩子像野草般自由生长。
01
小和跟我一起去亲戚家,有一位阿姨高高举起的手上拿着五颜六色的糖果。
“小和,你要不要吃糖?”
“要”小和伸手去拿。
“你要叫阿姨啊,叫了才给你”小和第一次见这位阿姨,紧紧地闭上了嘴巴。
“快叫啊,不叫我,就不给你”她半真半假地说。
他还是不叫只伸手,又这么僵持了一会儿,他终于叫了,拿到了糖果。
阿姨对我说“孩子啊,就要这样教,这样他们才会懂礼貌。”
可是,我怎么总觉得这是在调教宠物?
小和三岁半上了幼儿园,当妈的尴尬症更严重了,我得时不时给自己的脸皮再涂层水泥,厚脸皮堪比城墙。
他见了老师羞涩的笑,老师命令“看着我的眼睛,叫老师”,他也只是低着头,蚊子哼哼般应付了事。对比别的嘴甜的小朋友,我的一颗心都低到了尘埃里。
放学去接,老师不留情面“吃饭不认真,吃得米粒到处是,在家要养成好习惯”“总是穿错左右脚,家长要教会小朋友”“回答问题不积极,一点儿也不活泼”……我点头如捣蒜,诚惶诚恐地保证一定积极配合。
可是,我望向他的眼睛,心中有着无尽的心疼。那些耳熟能详的所谓“教育”的话,总是说不出口。
“要勇敢、要坚强、要有礼貌、要听老师的话,摔倒了不能哭、你是男子汉……”那些种种,都不是我喜欢听到的话。
为什么一定要坚强勇敢?受伤了为什么不能哭?没有任何教育该是整齐划一的,我不想他泯灭了个性,掩盖了本心。
他不是一个见人就恭敬地叫“老师好”“阿姨好”的孩子,可是他自有自己的表达方式,给他两分钟,当他得到同样的尊重和对陌生人的安全,他会主动向你分享小秘密。
他是一颗苹果树,为何偏要让他结出香甜的梨?
02
晚上,我在铺床单,小和过来说“妈妈,我也来一起铺吧。”
“好,谢谢你的帮忙”。
铺好了,小和追在我后面讨赏似的问
“妈妈,我是不是一个好孩子呀?”
我很诧异,因为从来我都没有说过“好孩子”这三个字。
也很难过,因为他已经开始在意别人怎样看待他。
“宝贝,你帮妈妈铺床单,妈妈很开心。如果你不帮妈妈铺床单,你也是妈妈最爱的孩子”。
我希望他帮助我做事情只是因为享受和妈妈一起做事的感觉,而不是想要博得“好孩子”的赞赏。
礼貌等于“你好,谢谢,对不起……”,分享就是大手一挥,拿去,随便拿。帮妈妈做家务,就是好孩子。不分享,就不是好孩子。
难道“教育”就是如此的简单粗暴,表面肤浅吗?
只看行为,只重视我看得到的样子,只关注孩子没有给我惹麻烦,给我长脸有面子,至于孩子怎么想?管他呢。
见到熟人打招呼问好,是礼貌的行为,但有这个行为的却不全都是有礼貌的人。礼貌,更重要的是,内心里对他人的尊重和友善。
只有被强迫、被灌输、被教育的“礼貌”的行为,没有谦卑待人,温柔善良的心,那也只是一种表演性的“假礼貌”。
而反观我们成人,少有人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孩子。我们像一个巨人低头俯视,轻慢地命令、要求、威胁、控制,要求他们百分百的服从和尊重。
大人自以为是的教育孩子,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其实都是无限满足了自己的控制欲。
03
做母亲越久,我越觉出自己的无知和愚钝。我无法时刻保持好的情绪,我也会抓狂发脾气,可是,我每天里自省的是,绝不评判。
评判是最粗暴肤浅的认识世界的方式: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为什么呢?从来没想过。
我喜欢的心理咨询师李雪说过“当你已经先入为主地评判一个人的行为是错误的,那么你还有什么好奇心和慈悲,去了解对方行为背后一层又一层的动力?”
所谓教育,不在于你嘴里说的是什么,而在于你行为上怎么做,你的孩子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我的孩子乱扔东西、当他无心伤害了某个小朋友,我从来没有告诉过他这样做是不对的。
我只是拉着他的手去看去感受地面,他自然能体会到自己的不妥。当他不小心伤害别人,我会让他体会到别人的伤心难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自己也会有同理心,对人说“对不起”。
我想让他感受到,不是因为规则,我们要这样做。而是因为爱,我们才这样做。爱是什么呢?爱自己、爱他人、爱世间的其它生物和植物。
妈妈不是权威,妈妈也会犯错,妈妈也有自己的局限,我不想以自己的有限,来指导一个未来有无限可能性的孩子。
而当我们意识到孩子的未来在远方,我们就不会轻易地“教”他们什么。
他们不需要按照任何人的喜好而被塑造,尊重他的生命,尊重他有自己的意志,尊重他作为一个地球人,只是比我们晚来了一点儿时间而已。
最后,以纪伯伦的诗,共勉之。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个人公众号:“悠悠的慢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