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跟我聊天说起,她家12岁的老大背着1岁多的老二,虽然两个孩子玩得很开心,但她是喜忧参半。
高兴的是老大这么懂事,承担了父亲的一些角色;
忧的是,老二才一岁多,正是与爸爸培养感情的时候,可一周才见一次爸爸,并且见了爸爸之后也跟爸爸不亲,叫他去跟爸爸玩,爬到爸爸肩膀上去他都不敢。
换作以前,我脱口而出的一定是:我家娃爸这方面做得挺好的,只要他在家,肯定放下手机陪孩子玩,就算要处理工作也会等我们睡了他再处理,我女儿随时都可以钻到爸爸的怀里或骑到爸爸肩膀上;你得说说你老公呀,好不容易见面了,就好好陪下孩子嘛,你老大这么懂事挺好的呀,有个这么好的帮手。
幸好那天我还没来得及说朋友有事就挂断电话了,事后,我回想了一下,我这样的回答真的好吗?别人会有什么感受:没有被理解。
在《这样读书就够了》一书里,有讲过,一个有价值的学习促进者在回答别人问题时,应该会促进对方自己思考,引导对方自己寻找答案。
我首先应该听懂朋友想表达什么?
她真正想表达的是:她的孩子跟爸爸不亲,尤其是老二。
孩子与爸爸不亲的根源在哪里呢?一直对孩子说:去呀,你去找爸爸玩呀,这样有效果吗?
孩子与爸爸不亲,是否你与你的丈夫也不够亲?
孩子是最敏感最聪明的,妈妈与爸爸看起来都很冷淡,我为什么要对爸爸好;爸爸看起来那么冷酷,我哪敢在爸爸跟前撒娇。
孩子就是我们的镜子,更是有样学样,你未曾趴在丈夫的肩膀上,也很少跟丈夫和言细语说过话,孩子难道看不到吗?
与其叫孩子要去跟爸爸玩,或者呵斥丈夫就知道看手机也不陪孩子玩,反不如反思下,自己平时是如何与丈夫互动的,孩子看到妈妈与爸爸那么亲密,自然想加入其中。
后来我在微信上回复朋友:你昨天说老大背老二,说明老大懂事了,开始承担责任,为你分担了,这是好事儿啊,得好好表扬下你家老大呀。
关于老二跟爸爸互动不够,那你希望他怎么跟他爸爸互动呢,不妨你先跟你丈夫也这样互动起来,你们俩有说有笑,玩得开心,孩子自然会加入你们。
我这样说,肯定不能立竿见影解决她的问题,但起码比起我的第一反应脱口而出的话,她感受的是被理解,以及她会去思考,自己是否可以为孩子与爸爸的亲子联结做些什么。
改变固有思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虽然我也一直告诫自己,在遇到事情时,先冷静,先把第一想法按下去,多思考一会儿再行动。
连续几个月的输入输出竟然慢慢地转变思维了,或许遇到事情时冒进脑海的依然是第一反应,但我会反思,会问自己:真的是这样吗?这是事实的真相吗?
这几个月学习打造个人品牌,除了专业知识上的收获,不断提升的自省能力和逐渐改变的固有思维这是我最大的进步。
我是阿娟,你身边最有温度的个人品牌咨询师。如果你有定位---产品或服务---包装、营销---引流---成交---社群运营的困惑,欢迎加我:rendoudouer(“人豆豆儿”的拼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