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为啥要迁都北京?

      1398年,朱元璋逝世。由于太子朱标已去世,朱元璋遗命皇太孙朱允炆继位,年号建文,史称建文帝。

      建文帝担心分封在外的叔父们不受朝廷约束,遂着手削藩,在短短半年内削夺了周王等五个藩王的封号,分封在北京的燕王朱棣,次年举兵反叛朝廷。

      1402年,经过四年鏖战,朱棣成功的率领军队攻下了南京城,建文帝潜逃出宫,朱棣在南京继位。19年后,朱棣把都城迁到他的龙兴之地——北京。

      朱棣为啥迁都北京?

      一是能使篡夺皇位的副作用降到最小。南京的方孝孺一案,诛杀“十族”包括方孝孺的门生故吏黄子澄、练子宁等人,15世纪的南京城血腥、恐怖、疑惧。

      二是朱棣的现实考虑是加强北部边防,即所谓的“天子狩边”。

      那么,朱棣迁都北京的决心已下,为何却又要等到十余年后才正式签都呢?。

      一是要疏通运河。

        一旦决定迁都,面临的第一问题就是粮食怎么办。从唐宋以来,中国的经济重心已经南移,在经济上,北方要依赖于南方。朱棣把疏通会通河的任务交给了工部尚书宋礼,命平江伯陈瑄为总督漕运,宋礼和陈瑄使明朝的南北漕运通畅起来。漕运的通畅,沟通了南北之间的物质交流。

      二是要修建紫禁城。

      朱棣还要解决他在北京的宫殿问题。迁都北京,朱棣自然需要有符合皇帝身份的更高规格的宫殿建筑群。而朱棣要建造的北京紫禁城,其形制布局直接源自明南京和中都的宫城。

      永乐四年(1406年)起,紫禁城物料采办的工作开始,永乐15年(1417年),大规模的营建工作开始,永乐18年(1420年),北京宫殿群的建设工程基本竣工,永乐19年(1420年),正月初一,朱棣在奉天殿接受群臣朝贺。就在同一年的四月初八,刚刚完工不到一年的三大殿在一场火灾中化为灰烬。

      朱棣迁都北京的后果:

      一是形成了“两京制”。北京成为都城后,朱棣决定保留南京为陪都,从而形成了两京制度。明朝在南京保留了整套的中央机构,包括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及都察院、大理寺等机构。然而,没有帝王驻留的京城,终归是要衰落的,200多年间,南京只迎接过贪玩成性的武宗皇帝。因此,南京总是在一种崇高的名分与卑微的现实中与明王朝相始终。颓坏的宫殿,闲散的官员,嗜酒风流的秦淮河,以及在晚明被迫与临近的苏州、松江竞争文化中心地位的处境,形成了南京城在明朝200余年间有形的、无形的资产。

      二是“天子狩边”。迁都北京,可以说是明朝初年最大的体制改革,对于明帝国来说,最大的威胁不是西方和南方,也不是东面和南面的海洋,只有北方的蒙古才足可以成构成真正的军事威胁,需要大量屯兵的地方只是北方。以北京为都城,皇帝就能够牢牢掌握那些军队,甚至可以亲自统帅军队征战。

        然而,迁都北京固然加强了明朝的北部边防,但都城距离边境太近,也容易成为游牧的少数民族攻击的目标,终明一朝,北京多次暴露在蒙古及满洲等少数民族军队的直接攻击之下。

        迁都带来的问题影响,可能还包括朝廷对南方逐渐失去了兴趣,以及相应带来的航运事业的停止。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