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第一章,有以下几点感悟:
一、时间与精力的重新分配
本章中,这么一个观点特别触动我——教师应该把教育的重点放在多数人身上,直接用在问题生教育上的时间应该更少。
非常认可这个观点,事实上,许多教师包括之前的我,把工作重点放在问题生身上了。一直担心“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汤”,结果满脑子都是“老鼠屎”,忽视了“那锅汤”。每天无论是上课还是日常管理,好像都脱离不了这几个学生。这个做法让我本末倒置,找不到职业的幸福感。后来在慢慢地实践当中,发现问题生教育没多大起色,自己却特别内耗。
读了这一部分,我豁然开朗,我们为什么不能改变视角,换一下对象主体呢!班级里有那么多优秀的孩子,需要我们去培养,他们积极渴望的求知眼神,他们面对我们一次次教育问题生时的无奈表情,我们对他们而言,无疑是在浪费时间。我不会再纠结“老鼠屎了”,我会着眼于“那锅汤”,我会将大部分精力放在如何调制那锅美味的汤。视角变了,心态变了,工作的效率高了,职业幸福感也来了。
二、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问题生教育是一件棘手的事,再也不会单纯地指望单靠检查评比、奖优罚劣、“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些最普通的管理的方式能解决特殊学生的问题。
遇到问题生,先了解这是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告别“气急败坏”,这种反应导向冷静,导向询问和研究,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而且对教师的心理健康大有好处。当我们冷静地把它当作一个研究对象时,反感和厌恶立刻就会减轻了。好奇心能冲淡厌恶。认知欲望越强烈,态度就越冷静。
今后在对待问题生这个问题上,我想我会更加追求针对性和实效性。问题生的种类不同,表现症状不同,背后成因不同,所以,学会分析不同的症状,分析问题的严重程度,然后对症下药,才有可能取得效果。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应采取个别化、差异化的策略,避免一刀切的处理方式。
三、美好的假设:校园专家
书中假设学校里有这么一个群体——“校园专家”,根据书中描述,对这一角色要求还是很高的,如果在实际的教学当中,找不到这么一位“神助攻”,那就自己努力成为“校园专家”,自己成为自己的救赎。在不断的学习与尝试中,在解决问题生教育的问题上,我得探索总结一些行之有用的方法。针对校园中典型的问题生,我会冷静提出一些分析问题的方法,降低他们的负面影响。
四、适度理解问题学生
本章深入探讨了理解问题学生对于促进其健康成长的关键作用。理解不仅意味着认识到学生问题的存在,更重要的是探究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包括心理需求、成长背景、个人能力等,从而为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基础。理解还有助于建立信任和支持的关系,让学生感受到被看见、被听见,进而激发其内在改变的动力。
《问题学生诊疗手册》第一章通过对问题学生的界定、多样性、理解的重要性、理论框架与实践案例的综合介绍,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初步的问题学生诊疗框架。它提醒我们,面对问题学生时,应保持开放的心态,深入理解其独特性,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采取个性化的干预策略,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阅读本章,我们能够初步掌握识别与理解问题学生的基本技能,为后续章节中更深入的诊疗技巧学习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