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吻》之心理因素的分析:从心理层面上探索两性关系

本篇文章是对上一篇文章的修改。本篇会作为正式的小组报告文稿在课堂发布。

那么接下来我们要对《吻》这幅作品做出多角度分析,首先是心理因素方面的分析。国内有关《吻》的此方面的分析我们主要参考的是孙欣的《克利姆特绘画的心理因素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精神分析学和图像学等等。那么为何使用这两种方法,主要是因为这两种学说都分别对现代艺术的创作和评论产生很大影响:精神分析是现代艺术家创作的思想源泉,深刻影响了艺术史家和艺术批评家的分析思路和研究方法。图像学也是当代艺术史研究领域的重要研究方法,著名艺术史家贡布里希就致力于建立图像学的阐释模式。

那么首先在孙欣文中,《吻》是一幅表现情侣主题的作品,展现了处于生命和艺术高峰期的克利姆特对爱的理解,并融合了各个生活原型的理想化的两性之爱的呈现。

在这样的基础上,《吻》这幅画中的一些图像又象征了什么呢?我们把重点放在画中男女身上。总的来说,图案整体暗示了情侣的形体,既体现了两性的融合统一,也展示了两性的差异性特质。金色袍子所构成的共用外轮廓线暗示的是一个统一的整体,那么衣袍上的图像符号就表明了两性的差异:男子身上的黑白,灰相间的正方体意味着“坚硬方正的形式,女子身上的彩色的多种多样的图像暗示了她”柔软感性的“特质,对比二者突出了两性的差别,可以说,本能和欲望被编码在装饰性对比的设计中。孙欣认为,克利姆特通过此画暗示两性之间的同一与抗拒心理的矛盾并存:男子和女子的整体相似但存在细节上的不同,他们的肢体语言和手势,动态和外貌也存在相同和不同的方面,这些一系列条件都能使我们产生以上的猜想并去试图验证。

仅仅一个观点的分析肯定会产生主观的倾向,接下来我们将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吻》这幅画的图像的象征含义。(请看《克利姆特的象征图案》)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